梅花拳的发源地与传承记载
江苏省徐州的沛县是全国有名的武术之乡。据梅花拳前辈杨明光老人介绍说:“早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前,这里练武的人就非常众多。在楚汉相争时,不但刘邦本人是沛县人,他的将军和士兵中也有许多沛县人。那时候练武还不分什么拳派,练的都是健身和杀敌的本领。大约到了元朝以后,练武者才又分成梅花拳、洪拳……”明朝末年这一带练梅花拳的人就很多,这时梅花拳的辈分已经转了两转,进入后一百代。沛县的小张庄,是梅花拳后百代第二辈祖师张三省的老家。1588年(明万历十八年)张三省学的梅花拳。
一、河北、山东的梅花拳是从江苏徐州经河南濮阳一带流传而来的
在小张庄附近的邹庄,是第三辈祖师邹宏义的家乡。直到如今,这两个村庄张三省和邹宏义所传下的后代弟子仍很多。从《邹氏家谱考》查知,邹宏义北上途中,在开州(今河南濮阳)收了蔡光瑞(开州蔡集屯)、孟有德(开州老人集)、王西征(开州王枣坡)。可见梅花拳的第四辈宗师都是开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的,后来蔡光瑞又在开州收了韩花礼(开州城北俞寨)、孙盘龙(开州东南四十里八孔桥)、杨炳(内黄县八里庄)、张福(平乡县马庄桥)。梅花拳的第五辈宗师中只有张福是河北省平乡县人,只是到了第六辈以后,梅花拳的宗师才大部分是河北平乡人。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河北威县、广宗、平乡等多处出现梅花拳的家谱,上述几辈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辈梅花拳的宗师都是张三省、邹宏义传下来的。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于乾隆九年(1744年,这时他已54岁了)从家乡徐州铜山县出发北上寻父,他先到直隶顺德府广宗县魏村,继而移至南和县三官殿。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年届古稀的邹文聚才又移居平乡县马庄桥村。
江苏徐州一带居全国南北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正如徐州沛县梅花拳(十五辈)老人所说,这一带早在汉刘邦之时就练武之风盛行,至明末自然更人才汇聚。因此梅花拳的二辈、三辈祖师多来自此处。江苏徐州是明末清初以后冀、鲁、豫三省梅花拳流传的源地。
二、梅花拳三辈以前的祖师经常用化名、别名的现象,以及前百代祖师的流传谱系至今没有发现等,可能都与明末清初社会的政治形势有关!
明末社会,正值乱世之秋。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各路盗贼蜂起;外有满清兵临城下,剑拔弩张随时都能吞噬中原,明王朝腐败无能,覆灭已成定局。许多仁人志士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延续和保存中原悠久的文化传统。在此社会形势下,梅花拳的‘文武合一’、‘文内武外’的思想也更恰逢其时。与此同时,梅花拳在组织上的大发展也是个必然趋势。在整个梅花拳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人都说梅花拳源远流长,至今已历经一百余世。但有确凿历史人物记载者,仍是从后百代的第二辈开始。“法王老祖”明显是个虚位,就是“朱永元”也难说确有此人。
梅花拳二辈传人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苗家楼村居住。梅花拳《根源经》中曾偶然提到,虽然这个记载尚待进一步查实,但却是很重要的。在梅花拳内部经卷中关于张三省的记载很少,有时出现的还是张山的名字。如《皇极宝卷》中提到的:“小张山传文武大法流通”,据拳民们说:“张山也就是张三省。”
梅花拳三辈传人邹宏义,在《邹氏家谱序》记载中原名邹讵量,字魁阳。为什么又改名邹宏义,字光大呢?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认为,可能是梅花拳内部追忆他的功绩而另为他尊名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如果,河南内黄、清丰一带流传的梅花拳前三辈人(朱永远、张伟书、王红亮),如果也是张三省、邹宏义等人的话,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姓名改动如此大呢?要知道梅花拳四辈以后的历代祖师人名就都是确定的了。
梅花拳前百代结束、后百代开始之时正值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已经形成全国范围的动乱。满清屯兵关外虎视中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在旦夕。清兵入关后到处烧杀抢掠,如扬州三日的杀戮,以及满清王朝建立初期的大兴文字狱等,对汉族采取的高压政策,怎能不使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实际上是流行于中原大地的传统文化)的祖师们惊悸而采取防范措施呢?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固。而且满族上层也已逐渐溶入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了,这时候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才用不着再隐讳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花拳谱系也都是清楚的了。
路遥教授曾说:“从梅花拳的最初历史看,它既不与封建统治相对抗,也不与官府相往来,是内聚力较强而富有抗外性的民间拳会组织。在梅花拳的历代传人中没有入仕的,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杨炳。”据说他在朝中竞技获胜,人称其拳为‘老杨拳’,杨炳还不敢公开说出他的拳为梅花拳。他的《习武序》,是杨炳年愈七十告老还乡以后才编写的。
自从清代以来,梅花拳的文理武功为了适应那时的社会,确实渗透进了一些外来的东西。在梅花拳的流传中,曾经有过八辈祖师张从富创梅花拳小架而进行的改革。有的梅花拳前辈说:“这是因为当时梅花拳受其他拳派的影响变了模样,张从富师爷又把它改回到原来面貌。”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看法。但整个梅花拳拳派却包容了这个创建,大家仍然认为“天下梅花是一家”,不论大架、小架都是一家人。梅花拳并没有因此而分裂!这在其他拳派是绝无仅有的。
上述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梅花拳在流传中渲染的儒家思想和迷信色彩,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清代的农村社会,但是梅花拳的本质和核心精神并没有改变,练梅花拳的人仍然具有求实的精神和变革的思想。清朝末年梅花拳由于发起并参加了义和团运动,受到了清政府的镇压,梅花拳的活动转入了地下。那个时期梅花拳民谁也不敢说自己是练梅花拳的,更不要说出版书籍或公开表演等活动了。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如河北的某些地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才陆续公开活动起来。
三、后百代三辈以前的祖师们决不是一般农民!
梅花拳的流传历史和发源的问题,近两年来除进一步了解到一些江苏徐州的情况外,我们还听说湖南省娄底市也是个有名的武术之乡,也有练梅花拳的。他们的梅花拳也有文场和武场,平时不参加表演和比赛,但他们技击能力却很强,身体也很健壮。这种情况简直和我们差不多,目前我们正进一步调查。 另外,据有人说《梅拳秘谱》中的“西域天盘云程孝县”,很可能就是现在云南省的云县。据《云南省志体育志》记载:“少数民族运动项目中有两条和梅花拳有关,德昂族有梅花拳,佤族有梅花桩。”德昂族和佤族都生活在云南的临沧地区,云县是属于临沧地区的。又据云南云县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曾出现过武术馆”,但没有说明是什么拳派的。
据查,我国境内的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他们散居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德昂族使用的兵器有:棍、刀、剑、叉、勾镰等。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德昂族的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上述资料中湖南娄底市的梅花拳不知道什么时候兴起的?如果也是明朝末年开始兴起的话,那么这可是个重要的现象!在那个历史年代,交通和信息都很落后。在全国各地相隔这么遥远的地方同时兴起了梅花拳,必然是一伙人的有意所为!是谁有这么高的威望和号召力,能调动这伙人四处奔走呢?从河北、山东梅花拳流传的情况来看,二辈祖师张三省是什么出身?我们还不清楚。但三辈祖师邹宏义,从《邹氏家谱序》知道是“名宦人家书香礼义门第”,因此他才有能力为了传播梅花拳四处奔走。 “梅花拳是训练大将之才的学问”,据传说,战国时的孙武子,孙武子的老师鬼谷子,三国时代的关公,宋朝的岳飞,以及岳飞的师傅周侗等都是梅花拳的人。如果古代的这些历史名将、军事家们真是梅花拳的人时,到了明代梅花拳的传人中,很可能也有朝廷的重要人物,甚有是抗清的战将。那个时代的人看来,明王朝覆灭后清兵入关,继之而来的将是满族统治。他们害怕以中原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梅花拳文武大法”失传,才四出派人教授农民。同时又将前一百代流传的谱系隐藏起来,以免给历代祖师们招来灾祸。
总之,这都是些历史的悬念。以上种种虽然仅属猜测,但也并不是全无根据的。因为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意识,理论来源于实践。梅花拳是在长期锻炼和战斗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梅花拳文武大法》是梅花拳武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结晶。它们绝不是什么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创造出来的,必然有个传承的来源和流传形成的过程。上述梅花拳流传历史上种种怪异现象,肯定与我们民族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变有着密切联系。谁是梅花拳的始祖?那里是梅花拳的发源地?现在就下结论为时尚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