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拳是中国拳术之一。讲究“三华贯一”,“ 三华”是指精、气、神,华拳因而得名。华拳的内容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1~12路华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拳术套路。
华拳
这些套路多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斗动作,按照攻防 华拳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经常练华拳,能训练人的格斗技能,对人体各部肌肉的发展、关节的灵活、韧带的伸张和强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枢神经的协调机能有良好作用。
华拳-简介
华拳属长拳类。
据说唐代开元年间华山蔡茂所创。至明嘉靖年间,华山蔡氏后裔山东济宁人蔡挽之,以“三华(精、气、神)贯一”的古代哲理作为拳法的理论基础,写成了《华拳秘谱》,使华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拳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拳被列为中国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项目,并曾先后整理出版《一路华拳》、《二路华拳》、《三路华拳》、《四路华拳》4本书。华拳的运动特点是 华拳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遒,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形体工整,筋骨道劲,阴阳分清,势势连贯等。动作势式讲究运用“撑、拔、张、展、钩、扣、翘、相、蹦、顶、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体”(躯干、上肢、下肢)要骨梗强壮,雄健浑厚。拳法“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迅静定,有节有序。善调气息。其法有“提、托、聚、沉”4种。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或做腾空跳跃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动作进入到低动作时,则运用“沉”法。华拳技法理论为“八法”和“十二形”,八法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沾,精要充沛,气要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十二形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鹿,快如风”。
华拳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套路。具有代表性的是一至十二路华拳徒手的华拳拳法套路。套路由踢、打、摔、拿等攻防技击动作组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运动。在搏斗方面,以勇为先,以气为决,而后神,搏斗时一狠、二毒、三急、四智、五顺、六机、七逸、八无。手型为拳、掌、勾、爪四种。步型为弓、马、扑、虚、歇五种。其拳法多长拳而兼短拳,结构紧密,拳势舒展。拳路里包含着柔韧。刚猛。飘逸。迅疾。悠慢。跌扑。滚翻。平衡。跳跃等性质与形式的动作势式。华拳基本功法包括打桩功、打沙包、摘星换月、梅花桩等,主要是在腰、腿、鼎、裆、桩五个部分。
华拳-基本理论
华拳,起源于山东的济宁。它以精、气、神“三华贯一”的古代哲为拳法的理论基础,为此唤作华拳。华拳的基本理论,简而言之可为十说:
一、五体匀称说
华拳把人体的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唤作“五体”,亦称“五骨 华拳”或“五筋”。认为拳法的每个动作和势式,无不由这五条线所组成。如果这五条线的组合结架不匀称、不工整,就不能算是具备了拳法的形体。《华拳谱》载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因之主张“其形”必须“方中矩,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每个动作和势式都要顾及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势正招圆,形体工整。
二、筋骨道劲说
华拳认为拳法仅仅做到了五体匀称、形体工整,这还不够,还应该有“质”的要求。《华举谱》里说:“筋骨遒,乃可谓之质善又有把组成拳法动作和势式的“五体”充实道劲,使形体的筋骨强劲有力,才算达到“质”的要求。否则,便是“精而无骨,有其形而无质也”。即使是绵柔体势的拳法,同样也需要筋骨道劲。拳谱说:“绵拳非无骨也者,乃风骨内敛而已”。为此,华拳非常强调“骨法”,主张“贯其力于股肱之中”,使四肢躯干经处于张力状况之下。“精者,形也质也”。“刚健中正,精之纯粹也”。五体匀称工整,筋骨充实遒劲,“体称劲够得上拳法的“形质完善”。
三、心为主宰说
《华拳谱》载说:“心统性情,一身之主宰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心正而后身正。”指出形体的任何运动,都是受内在的心志活动所支配。仅有外在的形体动作,而没有内在的心志活动,拳法还够不上质的高度。“心坚则精劲”,“心若不坚则形无劲健也。”这就强调了“体称劲遭”的内在因素还在于“心力”的主导作用。“心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心志活动主宰着拳法的一切。所以华拳主张“动形随”。
四、动迅静定说
《华拳谱》载说:“势为守,用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其意是防守的招势主静,进攻的招势主动,并非防守唤势,进攻唤招。然而“静非不动,动非不静”,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果“应动而静,则养敌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于是强调拳法要“静如潜鱼”,“动如奔獭”,“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定,有节有序。
五、不柔不刚说
华拳主张拳法既不可纯柔,也不可纯刚。主张不过柔、不过刚,刚柔直取“中和”、所以在《华拳谱》里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六、虚实相生说
华拳把拳法的有形看作是实,无形看作是虚。《华拳谱》载说;“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在角抵相搏时,“虚则难攻,实则易破”。因为“无形,其情难见”,动静强弱深谲莫测,有形方可辨其情。此,主张“搏贵无形”,使自己常处于藏形匿迹的地位。“虚”字也作假 华拳象讲。为了使对方从“无形”暴露为“有形”,就须“示之以虚,迎之以实”,给对方以种种假象,利诱对方;而当对方的形迹暴露时,则须以真实的力量予以迎击。“虚”和‘“实”又作强弱刚柔讲。在迎击对方的有形进攻时,还须“避其之实,击其之虚”,要善于避开对方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然而,虚实又是“因势制宜”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实可变虚,虚可变实,“无不虚,无不实”,“虚实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使对方难测其终始。
七、气机时势说
华拳在角抵相搏时,非常重视“得气”“得机”“得时”“得势”,认为这是胜负的关键,谓之。四德”。《华拳谱》说:“善搏者以勇为先,以气为决。”“气以实志”,“志,气之帅也”。而“勇”则是“志之所以敢也”。认为“怒发气生,目无锋刃;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搏而胜者,搏其勇者也”。如果在相搏屯“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不能兴其功”。因为“胜在得气,败在失气”。故华拳主张角抵相搏先要“得气”。所谓“得机”,“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其不意也”。华拳认为角抵相搏莫“神于得机”,要善于察看对方的动向,乘其欲动禾动、动而未定之机,迅速击之。然而这种机会,在空间与时间上是“先后不容瞬,远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则大过,后之一刻则失时”,“间不容息”,须恰得其宜,方为“得机”,善“得机”者胜。 所谓“得时”,“见利不失也”。角抵相搏,当对方有隙,于我有利时,不能狐疑不决。“时难得而失”,犹豫则迟缓,迟缓则失时,失时则不胜。因此,华拳强调“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认为胜负关键“得在时,不在争”,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所谓“得势”,“顺其势也”。“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角抵相搏,华拳主张‘因势而利导之”,不相违阻。因为“逆阻则失势”,失势则不胜。气、机、时、势,有了这“四得”方能操相搏之胜券。
八、提托聚沉说
华拳重视呼吸的调节,拳谱载有“提、托、聚、沉”等调节呼吸的方法。主张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势动作进入到高势动作或跳起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势或低 华拳势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势动作进入到低势动作时,运用“沉法”这四种方法,又须“体生气,气养体”,随着动作势式的变化自然运行,不能强作吞吐。在总体上还须“气贯丹田”,时刻注意“平心静气”。
九、连绵相属说
《华拳谱》载说:“拳法各势,须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认为“气通乃生”,最忌一个“断”字。然而所谓“连”,并不是各势之间不允许有间歇的空隙,而是强调在各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接连起来,使拳法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十、二而为功说89
《华拳谱》载说:“一物气也。”“拳法之阴阳、刚柔、顺逆、向背、奇偶………皆二也,非一也“二而为功”。认为“二不立则一不见,一不见则二之用息”,有了阴与阳“二”的对立统一,才会有运动、有变化,才会产生功用来。“双重则滞”,如果一事物中的两方,都是阴或都是阳,以阴对阴,以阳对阳,这都唤作“双重”。犯了“阴阴”或“阳阳”的双重,一切均将滞息。因为“阳不独立,得阴雨后成;阴不自专,因阳而后行”。“阴阴”总是“阴”,“阳总是“阳”,它只有一气,而没有二气。“阳遇阴则通,遇附则阻”,所以就不可能产生运动、产生变化、产生功用。为此,华拳强调“神于形,由心而发,二而为功”。“神”看作是“功也用也,是附于形体的,受心支配的,有了“的对立统一,才产生功用。非常重视“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因素。
华拳-拳谱歌诀
蔡龙云所著第四路华拳拳谱:
皓月当空双拆拳,先走后过是真传
跨虎接打双云手,丹凤朝阳展翅翩
二郎担山赶日月,白鹤亮翅落仙山
退步诱敌三抄掌,鱼跃龙门朝前穿
二郎担山一条鞭,浪子蹴球踢下边
白猿偷桃回头望,金丝裹腕翻身缠
飞天卧佛落尘埃,万钧弩发飞天边
铁椎击秦朝前打,托梁换柱弓步拳
两手托印分左右,苍龙摆尾出海来
浪子蹴球左右踢7,玄坛抱虎放山岗
行步云手飞双脚,张飞片马举铁枪
结跏趺坐似参佛,及地登科一声雷
凤凰展翅梧间歇,罗汉伏虎闪身拦
钟离挥扇风贯耳,抽梁换柱马步拳
叶底藏桃下压肘,飞天卧佛落尘埃
倒卷银席贴地翻,黑虎掏心重前拳
单风贯耳腮边击,金钩挂帘踢下边
鱼跃龙门纵身过,二郎担山一条鞭
浪子蹴球下边踢,连环炮打迎面拳
回马转锋当头炮,弩箭穿心把腿弹
哪吒搅海运两掌,苏秦背剑下仙山
野马跳槽迎面打,单风贯耳双击腮
猛虎剪尾上下翻,顺水推舟拨来拳
飞天卧佛尘埃倒,二郎担山一条鞭
左右弹踢蹴球势,单掌推碑力无穷
二龙斗宝双戏珠,飞天卧佛落尘埃
凤凰旋窝回身转,太白落马倒街前
二郎担山一条鞭,风卷霹雳上九天
英雄打虎收招势,走罢单拳再过拳
华拳-主要特点
华拳有下列7个特点:
①形体工整
势式要求齐正、匀称、严整。
②遒劲有力
作势式讲究运用“撑、拔、张、展、钩、扣、翘、相、蹦、顶、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体”(躯干、上肢、下肢)要骨梗强壮,雄健浑厚。
③心动形随
强调心志的内在作用,认为内外合才能劲力遒健,动有意向,因之运动时总是“心在势前,势居心后”。
④阴阳分清
强调矛盾的双方要相辅相成,认为只有使“阴阳二气”协调起来,才能产生“神”的功用,因之对动静、虚实、刚柔、快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轻重、起伏、内外、上下、正偏、左右等对立因素,在运动中十分注意掌握。
⑤势势连贯
练法上强调“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谓“连”,是在一招一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和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之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⑥动迅静定
华拳有招有势,“势为守,属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拳法要“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迅静定,有节有序。
⑦善调气息
重视呼吸调节,其法有“提、托、聚、沉”4种。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或做腾空跳跃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动作进入到低动作时,则运用“沉”法。这些调节呼吸的方法,随着动作的变化自然地运用,而不是故意做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