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收费标准、统一的培训管理、统一的教程模式、统一的培训质量! 追求视觉效果,请选择IE兼容模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搏击格斗 武术赛事 校园武术 八卦太极 武术器械 竞技套路 传统套路 武术知识
欢迎访问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今天是   投诉建议零障碍
传统套路
形意连环刀的动作说明
心意六合拳谱
八极拳「铁山靠」拳谱
形意十二形
形意拳古拳谱一、五行
三晃膀大洪拳
八卦门——程派八卦掌
形意门——形意拳
传统拳术——八极拳
十二象形拳的训练与使用
梅花拳的发源地与传承记载
传统套路——戳脚图解
传统套路——戳脚
传统套路——圆山拳
传统套路——奇门十三肘
传统象形拳——鹰爪拳
传统套路——劈挂拳
传统拳术——通背拳
传统套路——翻子拳
梅花拳拳谱及动作名称
梅花拳的起源介绍及口诀
武术中步型、步法的训练要领
腿脚的练习及要领
武术基本功勾、爪、指、肘的练习
武术基本功拳法、掌法的练习
武术的基本功钩、爪、指的练习
传统套路——形意拳
心意六合拳
传统套路——南拳
传统套路象形拳——猴拳
猴棍
南拳、罗汉伏虎拳、十二桥手
十二路谭腿
传统套路——炮拳
形意五行拳之炮拳
传统拳——洪拳
传统套路——大洪拳
传统套路——小洪拳
传统拳术——劈挂拳
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
崆峒派武术传人白义海
传统拳——华拳
传统套路——梅花拳
苗刀的技法
道教武术峨眉刺
传统套路——少林拳
传统套路——查拳
传统拳——花拳
武术基本功中腰、腹的练习
武术基本功勾、爪、指、肘的练习
武术基本功拳法、掌法的练习
武术的基本功钩、爪、指的练习
基本功及手、拳、掌的练习
峨眉武术主要器械的发展与介绍
剑经技击技术大观
 
传统拳——洪拳
发布时间:2013-07-21     类型:传统套路     浏览次数:2237  

    洪拳:一种说法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其中第二种说法广为接受。南方洪拳以五形拳闻名,北方洪拳以十(二)形拳(心意六合拳)传出。洪拳流传区域甚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在台湾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流传,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简介:

    洪拳有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素有“洪拳为诸艺之源”之说。

洪拳起步式:

    历史上洪拳几经演变,红拳是中国最古老的拳术之一,属“上四门”,上四门包括:“红(拳)、梅(花)、弹(腿)、迷(踪)”,但红拳在历史上很少被官府查禁,不像梅花拳那样多灾多难。所以,天理教起义、义和拳失败后都以红拳为幌子,蒙蔽官府。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称其军操为“洪拳”;义和团运动乾(乾隆)嘉(嘉庆)时期称其操练为“红拳”, 逐步发展为北方的红拳、南方的洪拳和中原少林看家拳(即三晃膀大洪拳),世代相传至今。

拳术历史:

    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清康熙十三年(1674)洪门创立。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湖北洪拳,假托宋太祖所创,根据民传闻“赵匡胤三十二手定天下”之说,其拳名义溯“手”字命名,如:总手、封手、金刚手等,此拳由于受武当影响,还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等套路。 
    洪拳有北洪拳与南派洪拳之分。南派洪拳又称洪家拳,属岭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这个拳派的来源有:一是出自少林寺,在明末清初分别由河南、福建传入广东;二是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创的一门武术。这两种说法大致上都和少林寺的关系密切。而另一种说法是反清复明组织中的武术,并非一人所创或一门的武术。
    这一派的武术风格有二,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武术;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武术。洪拳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有流传,尤以湛江、花县、广州、佛山、南海、顺德、较为广泛。世有“只要有祠堂,就会有狮子、洪拳”之说。在湖北省武汉和汉阳、黄陂等县是重点,各市县均有流传。浙江、山西、四川、广西的部分市县亦有洪拳流传。佛山的少林洪拳与其它拳派一样,在历史的波涛中不断冲刷,由于种种原因,一度频于失传的困境,除了周边的乡村有太公祠堂的还有维持,城区中除了梁细苏门下的彭南一脉在传授咏春拳同时还在推广洪拳之外,老拳师多以抱拳自叹。在佛山黄飞鸿纪念馆开幕之后,一股推广黄飞鸿拳术,弘扬少林洪拳的热潮正在复兴。

老洪拳:

    又有南北地域之分。 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以五形拳闻名.北方洪拳以十(二)形拳(心意六合拳)传出.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洪家拳:  

    洪家拳南拳拳种之一。俗称洪拳,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东流传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届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其流传区域亦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据说系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传起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此说尚未得到可靠证实。湖北洪拳,假托宋太祖所创,根据民传闻“赵匡胤三十二手定天下”之说,其拳名义溯“手”字命名,如:总手、封手、金刚手等,

此拳主要器械套路有:

    单头棍、双头根、铁包金棍、七点半棍、十点半棍、八封棍、二十四枪头棍、海底藏针棍、十七连枪棍、十八连棍、平西棍、飞龙棍、桥梁棍、中栏棍、洪家伏虎凳、青龙刀、洪家二龙刀、大斩四门刀、关刀、大刀、双龙拐、洪家双刀、雪花盖项双刀等。

主要对练套路有:

    十二连拳、六合棍对练、棒对练、棒对凳等。
    由于受武当影响,还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 洪拳学士等套路。
    洪拳气势刚猛、劲道十足而又十分实用,因此作为南拳代表,目前国国标武术的“南拳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势拳路,就来自洪拳拳套。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彪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有单形拳术,如龙拳、虎拳等;亦有混合形拳术,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
    其风格特点是:手法丰富,腿法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湖北洪门拳劲刚势猛,故有“洪门一头牛,打死不回头”之说。
    四川洪门拳还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要求形、意、气、力、声的高度统一,主张以力服人,以威取胜,硬打直上,劲透过身,刚劲有力;北派拳势舒展,招式清晰,四平大马,扁侧进击,闪展灵活,发劲含蓄,拳势威猛,刚劲有力。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杂,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龙拳、虎拳、豹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鹤拳、蛇拳、彪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五行拳(分别是伏虎金星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和土地拳)、铁线拳、闯少林拳、铁功三线拳、叠掌、洪门拳、青龙手、武松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
    该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手法中 洪拳盘功 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洪拳目前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有流传尤以湛江、花县、广州、佛山、南海、顺德、较为广泛。世有“只要有祠堂,就会有狮子、洪拳”之说。在湖北省武汉和汉阳、黄陂等县是重点,各市县均有流传。浙江、山西、四川、广西的部分市县亦有洪拳流传。

花洪拳:  

    另一枝由梁二娣传入佛山而至顺德,顺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兴,当时称为花洪拳。二战后,黎三兴的外孙陈家廉后正式定名为永春拳。花红拳极有可能是从东莞之莫家拳衍演出来。并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桩,钓鱼及盘龙棍。

套路:

洪家著名的三套套路:   

工字伏虎拳——修改十八罗汉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为洪家母形拳( 洪拳前马步初级拳套路),学习扎马,桥手、及内功基础。
铁线拳——铁桥三所传。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铁线拳主练内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
虎鹤双形拳——修改自五形拳而成,属应用套路。其他套路五形拳、五禽拳、十二桥手及十二桥马。   

    洪拳套路中有五形拳与五禽拳之分,所谓五形拳是指龙、虎、豹、蛇、鹤等五种形拳;而五禽则指虎、鹤、龙、蛇、猴五种象形武术。这两种形拳在洪拳中都属于中级套路,而且都偏向应用型的武术。五形拳主要为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龙形练神。而五禽则为虎走刚猛、练筋骨劲力,鹤讲轻巧、明角度攻守,蛇主飘缠、气沉连绵,猴则手眼明快、迅速灵敏,龙写神意、化刚柔。故虎形刚猛、鹤形清而巧、龙形合刚化柔、蛇形气沉连绵、猴态快速轻灵。五禽诀有虎似下山出林之壮、鹤似休枝啄食之意、龙似出云游腾之观、蛇似草行急步之形、猴似上树取物之态。洪拳的套路很多取自飞禽走兽之形态,并藉由形拳以达习其形、究其意、成其真的效果。这和兵法中所谈到的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相同。因为洪拳有以内劲为主的学习方向,也有以招式之应用为得道之法,所以五形也好、五禽也好,都是藉由不同的形意,使学者能偏己所好,或者藉不同型态之激汤以提升自己的武术程度。
    十二桥手及十二桥手法:一般讲洪拳十二桥手是指十二诀,乃“刚、柔、逼、直、分、定、寸、提、流、运、制、订”等十二桥手诀。而十二桥手法则为“穿、沉、分、架、摸、推、寻、磨、挂、撞、锁、劈”等十二种桥手法。
    十二桥手诀是十二种心法,以刚为天、柔为地,配合其馀十种建立起洪拳的整体劲道要领;十二桥手法则是十二种桥手用法,讲求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故二者一为心法,讲究体会;一是手法、主在应用。
    十二桥马:洪拳十二桥马是指十二步法,这十二种步法为四平马、子午马、伏虎马、麒麟马、吊马、独鹤马、中字马、三角马、败马、二字钳羊马、跳马、丁字马。

拳术心得:  

    洪拳以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虎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有单形拳术,如龙拳、虎拳等;亦有混合形拳术,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等。

其风格特点是:

    手法丰富,腿法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气催力,以声助威。湖北洪门拳劲刚势猛,故有“洪门一头牛,打死不回头”之说。四川洪门拳还有南北两派之分。南派要求形、意、气、力、声的高度统一,主张以力服人,以威取胜,硬打直上,劲透过身,刚劲有力;北派拳势舒展,招式清晰,四平大马,扁侧进击,闪展灵活,发劲含蓄,拳势威猛,刚劲有力。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杂,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龙拳、虎拳、豹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鹤拳、蛇拳、彪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铁线拳、闯少林拳、铁功三线拳、叠掌、洪门拳、青龙手、武松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
    洪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手法中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拳术盘功洪拳是一种长拳拳法。该拳内容有盘、势、法、理四个方面:盘即基础训练;势即套路;法即打手打法;理就是拳法理论。基础训练有“五大盘功”,其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第一大盘功:乌龙盘打(仆步抡拍)   

    乌龙盘打是练习肩臂的功法,经常练习能使肩关节灵活,增强肩关节的柔韧性,发展手臂的协调性,是洪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1、预备姿式: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臂垂于体侧、指尖向下拇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2、弓步插掌:左脚向左迈进一大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身体左转,右臂伸直向左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左臂屈肘于右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3、弓步抡臂: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臂向上、向右抡臂,左臂向左抡臂,目随右手环视。上体继续右转,右臂向下、向后抡臂,左臂向上、向前抡臂。
4、仆步拍地:上体左转,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成右仆步;右臂向上、向右、向下抡臂至右腿内侧以掌心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抡臂至左上方,掌指尖斜向后,拇指斜向上,目视右手方向。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左臂伸直向右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右臂屈肘于左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然后照上述方法,做反式练习。

第二大盘功:学士打躬(正侧俯腰)

    学士打躬是练习腰部柔韧性的重要功法之一,经常练习能使腰部关节灵活,增强腰腿的柔韧性,能提高动作的质量。
1、并步托举。两脚并步站立,两手手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向上,目视两手手掌。
2、前下俯腰。上体前俯,两手向前下伸,尽量贴地。
3、左右侧俯。上体向左、向右转动,两手手心向下,随之在左、右外侧触及地面。
4、面贴小腿。两手松开,向后抱住跟腱部位,逐渐使胸、面部贴靠在腿部,持续一定时间再起立。照上述方法,可反复进行练习,两腿挺膝蹬直,挺胸、塌腰、收髋,并向前折体。   

第三大盘功:风摆杨柳(甩耍转腰)   

    风摆杨柳也是腰部的一大基本功。腰是连接上下肢运动的枢纽,是躯干范围最大的部位,武术中的吞、吐、开、合、拧、转、折、叠、含、闪、展等身法的变化,都表现在腰部,武术对腰部的灵活性、协调性、速度、柔韧、力量要求及高,因此腰部功法显得特别重要。
1、甩腰。两脚开步站立,两臂上举,指尖向上,掌心均向前。以腰、髋关节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甩腰动作,两臂也跟着甩动,两腿伸直。
2、涮腰。上体前俯,两臂随之向左前下方伸出,接着向前、向右、向后、向左翻转绕环。照上述动作方法,左右反复进行练习。两腿伸直,甩腰的速度、幅度逐渐加快、加大。尽量屈体,经增大绕环幅度。

第四大盘功:大臣吻靴(平地正压)   

    大臣吻靴是在平地上进行正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正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势。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正压腿。右脚尖外摆,右腿屈膝,上体前俯,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腿伸直,两手指交叉按在左膝关节上,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前、向下压振。反复练习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第五大盘功:侧身卧靴(平地侧压)   

    侧身卧靴是在平地上进行侧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侧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侧压腿。右腿屈膝,上体向左侧俯,左脚向左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向上翘起,腿伸直,右掌屈臂向上、向左举于头上方,掌尖斜向下,掌心斜向左,左臂屈附于胸前,掌尖向上,掌 心向右,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左、向下压振。左腿做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拳术步法洪拳金锁连环步法是通过进步连环锁扣对方前脚或后脚,施以相合的劲,拧、别对方,令其倒地的动作。练习时先以基础的锁扣步为主,来回一条线单操。扣脚时以前肩及膝关节向下扣压,形成螺旋的拧合劲,做到身法与步法协调一致。待步法熟练后,再施以特殊的手法综合练习,形成精、神、气力、功。手、眼、身法、步,八法合一。应用时随实战之变化可连环锁扣对方。令对方顾上不顾下。顾前不顾后。步步锁扣。如环无端。

洪拳金锁连环步具体功法练习:

1、滑步前脚锁步   
    呈实战式,目视侧前方,双手防护于胸前,快速进步,以前脚内扣,后脚蹬地,直接滑步锁扣对方前脚跟。可反复练习。要点滑步迅疾,贴地而行,落步生根,神形合一。
2、上步后脚锁步   
    呈实战式,前脚虚后脚实,双手防护于胸前,目视侧前方,旋腰拧身,速上后脚锁步,以膝关节向里裹劲,意念扣锁对方脚踝及后脚跟。此为左式练习,右式与左式方法相同,应反复练习。要点,肩随腰转,身形如弓,形成小巧的缩合力。
3、锁步别摔   
    左者速滑步以前脚锁扣右者前脚后跟,同时以右手捋其前手腕,左手置其胸前,步落手走,旋腰拧身将对方放倒。要点,锁步进身,手脚的别劲与旋腰拧身要相合。
4、锁步提摔   
    左者以前手拳击甲面门,左者以前手捋其肘臂(以横化直)向上搅缠对方膀臂,同时上后脚锁步,进其中门,左者向右者右后方探身以右手抓右者小腿肌肉,顺其劲向上提带,将右者摔出。要点,上步进身,攻其中心,以鹰爪力抓对方小腿致其疼痛反应,借其劲四两拨千斤。实战演示:传统功夫实战时常能以四两拨千斤,功夫高手从不以拙力打人而是以巧妙的技法制服人。然而技巧的速度与力量并不表现在外形上,往往在不经意间,等对方感觉到时就倒地了。

三晃膀大洪拳(即少林看家拳)

简介:

    沛县古称小沛,自秦汉以来,素有“武术之乡”之称。武术小而言之可以防身自卫健身,大而言之可以保家安邦定国,故有“国术”之称。历史经过了秦皇汉武,见证了汉代风云;经历了唐宗宋祖,饱偿了近代的兴衰荣辱。作为中华古文化珍贵遗产的武术,随着改朝换代的兴替,几经沧海桑田、几多天灾人祸、几度社会变革,延传至今。据史料载,中国现存的传统拳术有一百多种,套路更是浩如星海。现将中国武坛上流传于江苏省沛县,古老而鲜为人知的一支奇葩---三晃膀大洪拳介绍给大家,供各界武术爱好者鉴赏、研习和参考。

风格特点:

    三晃膀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中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
    手法以勾、挂、缩、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天功练气为主。
    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
    架子八大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丹田。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

历史沿革 :

    据传大洪拳为东晋葛洪(公元284一345)所创,葛洪江苏句容人,字稚,后人尊称为洪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少时家贫,但好学不倦,白天上山砍柴,晚上灯下苦读,更好寻书问义,遍览书籍,涉猎儒家、道家学说,因而“学识广博、江左绝伦”;又好神仙导养之法,醉心玄妙的炼丹秘术。他善于观察各种动物的行动,一次上山砍柴,见两只山羊相抵斗架,直来直往,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瘪,累倒趴地不动,他又结合自己牧羊使鞭的经验,由此而悟得气功和拳法,“鼓腹荡气,直势横闪”在搏斗技击中的运用,于是手执羊鞭,运鞭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两势相抵,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两臂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被历代拳家视为不传之秘。   
    拳起于易,理成于医,盖拳论之说上溯至奥籍河洛之传,伏羲观阴阳,参河洛推八卦,化九宫,演天然道法。万物之数物物相通,顺道则昌,逆道则亡,有道则明,无道则惑,此所以拳合于道而存,取法天然之理,真人悟化感而随通,顺自然而势成,于是有拳种出焉。据史料载,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练习以拳系,先教单势,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固定拳路,单操功成后各势能互相连贯,相连不断。据说唐朝时,野鸡林(今吉林)人刘风拐(又名刘半响),在传习此拳时,把它分为六个步骤,根据习拳者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即六步架起源),到了唐末赵二君等把此拳称为六步架。古传六步架:无极阳,六六三十六生阴为太极,后天八卦合成九宫,八九七十二啃捶,是八风玄功(其中内有口诀丹田,命门,会阴三穴,共合一百零八)。内功练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导空自然气,持之以恒,则可达到: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龙蛇眼似电,动如伏虎腿似钻,劲贯顶梢疾如箭,神通运化妙难言,运用意气力,内含龙吟虎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宋、元、明时期,六步架在黄淮流域已广为流传,字三世,世人寸心,人人各异,因年代久远变异甚多,难以寻支究源,加之元朝异族入主中原,前后失续,散轶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关中国拳术的记载中,1516年明武术家、军事家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有这样的记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到了清朝,大洪拳经过历代拳师的传播,已形成多种派别,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还有黑虎拳大三步、小三步,少林看家拳等,皆有“拧腰晃膀,横空出势”之宗法形迹。脐虽断,但脉相延,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息,诸式同途合辙嗟嗟,为纪念洪仙,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洪拳,又名大洪拳,延名世代相传。
    现将史传三晃膀大洪拳历代宗师简述之:上说明末清初道姑玄女传艺于山东荷泽县西北李庄李先明;李先明先师一道传九友:屈戊己、王兑、张坤、郜震卿、杨巽、邱震、刘艮、郭坎、陈乾,其中河南省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苇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较为突出,郜十二岁练功受师嫡传,武功高强,有郜真人之谓,曾任康熙御林护卫长,任内受奸人陷害,诬有反帝之心,被处以极刑,卒年51岁。郜生前传艺于河北省深县人晋,晋又传艺于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传艺于河北省灵寿县人任,任又传艺于山东省临清州北关外路东李北斗,人称“闪电大侠”,李北斗又传艺于山东省恩县甜水铺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艺成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入宫,当了清廷侍卫。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在宫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显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诬有谋反之罪,帝传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门,单掌劈狮,冲出重围,只身闯出京门。从此,以化缘隐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故武林掌故中有“独臂李泰下鲁南”之说。独臂李泰人称“单胳膊李泰师”,渡黄河南下,化缘落身丰县时,传艺于顺河乡仇庄人张监,张监先师功成当时,登房捉鸡,拳打吴教头,有“剑爷”之称,此即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之始。“剑爷”艺传八大弟子:董心朗、李书勤、王朝选、唐高武、肖同志、蔡士杰、陈金荣、李兴美。
    李师兴美沛县朱王庄乡五座楼人,武德超群,无人匹敌,时有“李山大王”之美誉,艺传十三弟子:子李谨纯、李谨德,高徒郭心全、邓洪先、邓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传经、刘广来、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贞。邓师洪先沛县阎集乡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单掌毙牛,1935年参加江苏省第九行政专署(徐州)举办的武术教练大赛,获全能冠军,授予“武林英杰”匾额,蜚声遐迩,享誉武林,苏、鲁、豫、皖从习者不绝于道,所授门徒及再传弟子众多,遍及国内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上海等省市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等国。
    衣钵传人主要有:李厚亮、邓宪文、陈瑞清、孙敬修、王传芝、冯祖坤、程戌箴、谭大邦,扈传达、张茂强、张介武、程提、马文龙(黑龙江)、邓守超、王远明(安徽)、杜敦常(福建)、贾有力、朱立华、刘胜金、张世宏(安徽)、孙超元,卜召君、李雷、胡光锋、姜苏齐、张秀华、白继敏、张立权、张忠星、魏东、张立训、龙敦全、王用法、朱建华、韦帮沛、张恒星、单言锋、梁敬新、邱锋、吕福伟、冯守礼、屈庆林、张星远、徐后勤、程路训、孙永丰、孙永锋、曹忠坤、曹忠秀、王庆平、尹建国、侯先忠、张恒斌、袁玉、洪信军、王大州、胡成河、冯正国、房洪斌、薛亮、胡春泉(安徽)、陈安峰、马运浩、潘霜喜、黄建华(福建)、郑涛、谢少峰、胡明振、张景良等。张师茂强沛县鹿楼镇人,武艺精湛,明显古沛,为当代三晃膀大洪拳一代明师,素有“东大门”之称,授业门生众多,在此从略。

发展现状:

    当今,洪拳拳门弟子已遍及全国各地,除徐州市丰沛县地区外,江苏的苏州、连云港,山东、黑龙江、新疆、安徽合肥、上海、福建、湖北、江西等地都先后成立了洪拳研究会(或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上海)洪拳研究会正在依托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平台,打造国际性的洪拳研究会,进一步联络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加强国际国内的武术交流与合作,发扬中华武术文化,弘扬国术强种、强国精神。(上海)洪拳研究会,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融汇中华传统武术,弘扬国粹文化,强力打造中国的洪拳研究会品牌。目前,以三晃膀大洪拳在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发展的一段历史为根据的武术电影故事片《大洪拳》(暂名)已经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同意拍摄(影剧备字[2011]第1444号 ),正由南京麦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筹拍,该剧由南京编剧尹海峰和胡光锋合作撰写,预计近年该片将于观众见面。

拳术三宝:  

    洪拳三宝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及虎鹤双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工字伏虎拳传说是洪熙官改十八罗汉伏虎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桥手、桥马与气息内劲。特色在于气势雄壮,刚劲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劲贯骨髓,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使达到“气吼山河动,举步风云起。”的神态和气概。
    铁线拳为洪拳的内功拳术,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传武功,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以开合吞吐,配合十二桥手诀,刚柔互用,再加上五脏六腑的调息锻练,使达到“内练一口气”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说法,指铁线拳为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所传。乃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特色为以喜、怒、哀、乐调五脏六腑,可达健身、强身的效果。
    虎鹤双形传说乃洪熙官与方咏春武术交流后所创的一套武艺。主要取自虎之威猛与鹤之轻巧灵敏,达到“虎鹤合一、天下无敌”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为洪拳桥手、步法、身法的综合变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刚猛及鹤形拳的巧劲,使之成为一套实用、多变化的高级套路。
    此三套拳术之所以称三宝,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桥手、桥马及内功基础,尤其它的手法及桥马、劲法可奠定学习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为母形拳,所以称为洪拳的代表套路;铁线拳主扎内功,乃洪拳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故称为洪拳至宝;虎鹤双形则为洪拳之表演及应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补互用之特点。

洪家拳代表人物洪熙官:   

    籍贯广东省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他是少林弟子,也是洪拳的创始者。 1673 年,在清兵四处追杀之下,洪熙官遁迹广州,匿身于大佛寺继续修习少林功。同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退休;8月,康熙谕令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撤藩;11 月吴三桂起兵抗令,“三藩之乱”爆发。值此之机,吴三桂秘密联络尚之信参与叛乱,并派遣间谍潜入佛山发展地下武装。山雨欲来,广州城内气氛之诡异可以想见。洪熙官利用这种大乱时机,广纳能人志士,建立地下武装。洪熙官等人为了实现师尊蔡九仪匡扶明朝、逐出“清廷”的遗嘱,除了聚集大佛寺外,还在城外西禅寺(现为西华路广州第四中学)成立据点,由方世玉兄弟负责。方家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大老板,方氏兄弟正好利用西郊打工的“西房仔”(纺织工人)笼络人才。但入门不得其法,反跟带有帮会性质的“机房仔”屡屡斗殴,形迹暴露,终被特务机构觉察,拘捕过程中好些人当场毙命,方世玉等人逃回肇庆。   
    此时被清兵四处追杀的洪熙官也潜回肇庆。洪熙官与方世玉共同商议:把反清基地设在隐蔽的肇庆鼎湖山的庆云寺内。他们暗收门徒授少林武功,广纳贤才,群英聚会谋大事。后不料被叛徒出卖,清兵包围庆云寺,意欲一网打尽,赶尽杀绝。洪熙官凭借少林武功绝学,横空挥拳出击,杀出重重包围,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山野,吸百家武功精华,再将少林武功融会贯通,自创洪拳,游走四方,秘密传授。时至今日洪拳自成体系,拳法凌厉多异,招势浑厚有力,在全国广大武术爱好者中具有广泛影响。

黄坤 (1840年代,洪门人士):   

    客家人,先后在潮阳,东莞设场,授徒多人,其后在佛山祖庙授拳。据说黄坤因在佛山打死人,而逃广州,两年后再往广西,从此再不闻其踪迹,黄坤传下罗汉拳、梅花手、十四蹂、五行拳、伏虎拳等福建传统武术。

陆阿釆:   

    广东驻防旗人。幼丧父母,依其族叔为活。叔遇之虐,衣食皆缺。阿采苦之,悄然逃他方为佣,其时才十二岁,伶仃孤苦,艰困备尝,某日因看神功戏而遇一异僧(一说是少林小弟黎伯符),拜师学技七年,在异僧之荐,投九莲山少林跟至善习武。其技法随得其师的真传外,且得其师兄洪熙官所指引,武技更上一层楼。火烧少林寺之后,多方逃窜,隐于羊城,收黄飞鸿之父黄麒英为徒,继而退出武林,居乐善山房,致力医学,不谈技击。陆阿采老病死于家,享寿六十八,平生只授过一个徒弟,就是黄麒英。平生精于花拳,故有“花拳陆阿采”之称。陆阿采武功源自南少林,因此与蔡李佛拳派颇有渊源。陆阿采(老年时)在广东海幢寺将洪拳传黄泰、黄泰传黄麒英(街头卖艺人),时间正值佛山洪门起义时期。黄麒英传儿子黄飞鸿。传下:五形拳、工字伏虎拳、十形拳、虎鹤双形拳、五郎八卦棍,梅花枪,子母刀等。陆阿釆的师父是传说中的少林五老至善和尚,现实中的反清洪门子弟。

黄麒英(182?年-18??年):   

    南海西樵人。与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共称“广东十虎”。少时鬻技街衢,卖艺求生,一日在镇粤将军署前旷地卖武。陆阿采刚巧在场,见是良材,便收他为徒。黄麒英师事之十年,得其艺之神髓。其后为镇粤将军所部兵技击教练,所受薪俸甚微,月所得者,仅三两六钱银,胡能以赡养其家,乃于靖远街设生草药店,期薄有获,以补不足。艺成之后开设宝芝林开馆授徒。黄麒英以虎鹤双形拳的功夫著名。麒英把平生所学传给儿子黄飞鸿(在功夫片来说,黄飞鸿更是最著名的人物)。黄飞鸿再传林世荣、梁宽等。

梁坤(铁桥三):   

    原名梁坤(1813年-1886年),广东南海县人,在家排名第三,且桥手功夫独到,因而人称铁桥三。年幼时就非常嗜武,到处寻访名师,曾在佛山广东一带街头卖武。后来有机会遇到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觉因和尚,对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为师,入广州白云山能仁寺带发修行。在寺中学艺七年,得到觉因的悉心教诲,尽得其师真传,成为洪拳传入广东后的一位代表人物。 成名后广州河南富商蔡赞,富家子弟洪熙官曾先后聘公至家中教习,后育善堂中医施雨良及孙指添,区珠,林福成等人亦拜入为门下。传下铁线拳。林福成传铁线拳与黄飞鸿。

林福成:   

    广东佛山人。清末武术家。晚清“广东十虎”之首“铁桥三”的得意徒弟。1871年,十五岁的黄飞鸿仗义搭救铁桥三的大弟子林福成,林为了报恩,将师傅真传的洪拳中最难上手的铁线拳和飞砣绝技传授给飞鸿,飞鸿得名师指点后技击大进。

黄飞鸿(1847年-1924年):   

    原名黄锡祥,字达云,祖籍广东西樵岭西禄舟村,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佛山镇,是岭南洪家拳宗师及名医。香港拍的武打电影有超过一百套是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创下以同一题材拍摄最多电影的世界纪录。黄飞鸿于公元1847年(清朝道光二十七年)生于中国广东佛山,随其父黄麒英在佛山、广州街头卖武。是故黄飞鸿自五岁开始习武,早得父亲传授,又拜铁桥三传人林福成为师,学得铁线拳;从宋辉镗处又学得无影脚。   1863年,十七岁起留在广州第七甫为铜、铁行工人授武。之后为三栏行(果、菜、鱼栏)工人武术教练。1868年起在西关廻澜桥附近设跌打医馆。从此偕徒在在佛山及广州一些场馆中、如在佛山政桥卢九叔的蟀场任“睇场”(现场保镖)。   
    黄于1886年其父麒英染疾去世后,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馆。清末民国以后,政治长期动荡不安,黄因教武率徒关系,多任睇场工作。1919年广州精武体育会成立,黄获邀请表演。1923年儿子汉森因醉酒争执被一同工作于保商卫旅营的伙伴张禺七用手枪射死。 1924年8月,广州商团发动暴动,西关一带大火,宝芝林毁于一旦;黄飞鸿深受打击,郁闷成疾;于同年12月在广州方便医院去世,享寿七十七岁。身后事颇为萧条,家人甚至无钱买棺,多亏有心人出资才将其埋葬于广州白云山下。其妻莫桂兰与黄的两名儿子,及黄飞鸿徒弟林世荣、邓世琼移居香港,开馆授徒。黄飞鸿结过四次婚,除元配外皆为续娶。最后一名妻子莫桂兰于1982年11月3日于香港逝世。黄飞鸿有四子,当中黄汉森最得真传,惜年少时被暗算惨死,之后黄飞鸿不传儿子武术。   
    黄飞鸿的绝技有:双飞铊、子母双刀、五郎八卦棍、 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五行拳 、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等。此外,黄飞鸿亦善于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黄飞鸿不仅武功超群,医术亦相当精湛,其驳骨疗伤之技,时称一绝。光绪年中,在广州仁安里设“宝芝林”医药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上至将军,下至百姓,功效显著。福军首领刘永福亲为宝芝林题写“技艺皆精”的匾额,并聘飞鸿为福军技击总教练,后随刘到台湾英勇杀倭。黄飞鸿弟子有梁宽、林世荣、陈殿镖、凌云阶、邓芳、邓秀琼、莫桂兰等。

林世荣(1861年-1943年):   

    广东南海平洲人,清末民初武术家,少年时随胡金星习武,受雇于屠店中工作,故绰号为「猪肉荣」,再拜北方康姓拳师及钟雄山师父,最后师从黄飞鸿。清代末年,广州府主事为了弘扬国粹,交流武艺,于广州东较场举办一次大型武术竞赛,林世荣也报名参加。在比武场上,林世荣一连胜了十数人,最后评判裁定为第一名,林世荣大名誉满五羊城,这时,前来跟他学武的人就更多了。
    据林世荣弟子书中记载,林在广州共开了三家武馆。林世荣还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扶弱济困的武林中人。1921年,他以60多岁高龄率徒表演武术,为广州孤儿院筹款,受到中山先生的称赞,孙中山先生以大总统的名义向他颁发了一枚银质奖章。宣统年间,广州乐善戏院护卫李世桂嫉妒林世荣的声名,伺机偷袭。一天,林携徒弟前往看戏,不料一进门对方就大打出手,后林世荣以石子击院内的大光灯,趁黑暗突围出去,戏院主事出花红悬赏捉拿林世荣,林只好远走他乡,后辗转来到香港。因为涉及争夺广州乐善戏院的睇场工作而打死多人的血案,林世荣迁居香港并以授武术为业,后得在报章工作的徒弟朱愚斋协助下,把拳谱刊印公开,先后刊印了《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铁线拳》等拳谱,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林世荣此举对推广洪拳功不可没。转朝换代后,因病而返家乡平洲养病,后在理发店剪发其间安然去世,时为1943年,享年82岁。 林世荣一生授徒万余人,是成就最大的黄飞鸿嫡传弟子。由于林在香港收了在报章工作的徒弟朱愚斋,朱在《华侨日报》等报章多番宣传林世荣和黄飞鸿的故事,所以让黄林师徒的故事,在香港流传,甚至被导演拍成黄飞鸿系列电影。   

    林世荣弟子有赵教、刘湛、林祖、朱愚斋、邓二、关坤、谭就、孔纪南等。

 
 
声明:本站的文章和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 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  版权所有  区域:徐州市、县武术连锁培训中心  电话:18952140507 本站图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名家介绍投稿 Copyright©  苏ICP备2025154976号 邮箱:xzwszx@126.com   武术培训联盟打造最专业的武术信息平台!
微信号:xzwszx 网站制作、技术支持:徐州信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626048997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