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收费标准、统一的培训管理、统一的教程模式、统一的培训质量! 追求视觉效果,请选择IE兼容模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搏击格斗 武术赛事 校园武术 八卦太极 武术器械 竞技套路 传统套路 武术知识
欢迎访问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今天是   投诉建议零障碍
传统套路
形意连环刀的动作说明
心意六合拳谱
八极拳「铁山靠」拳谱
形意十二形
形意拳古拳谱一、五行
三晃膀大洪拳
八卦门——程派八卦掌
形意门——形意拳
传统拳术——八极拳
十二象形拳的训练与使用
梅花拳的发源地与传承记载
传统套路——戳脚图解
传统套路——戳脚
传统套路——圆山拳
传统套路——奇门十三肘
传统象形拳——鹰爪拳
传统套路——劈挂拳
传统拳术——通背拳
传统套路——翻子拳
梅花拳拳谱及动作名称
梅花拳的起源介绍及口诀
武术中步型、步法的训练要领
腿脚的练习及要领
武术基本功勾、爪、指、肘的练习
武术基本功拳法、掌法的练习
武术的基本功钩、爪、指的练习
传统套路——形意拳
心意六合拳
传统套路——南拳
传统套路象形拳——猴拳
猴棍
南拳、罗汉伏虎拳、十二桥手
十二路谭腿
传统套路——炮拳
形意五行拳之炮拳
传统拳——洪拳
传统套路——大洪拳
传统套路——小洪拳
传统拳术——劈挂拳
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
崆峒派武术传人白义海
传统拳——华拳
传统套路——梅花拳
苗刀的技法
道教武术峨眉刺
传统套路——少林拳
传统套路——查拳
传统拳——花拳
武术基本功中腰、腹的练习
武术基本功勾、爪、指、肘的练习
武术基本功拳法、掌法的练习
武术的基本功钩、爪、指的练习
基本功及手、拳、掌的练习
峨眉武术主要器械的发展与介绍
剑经技击技术大观
 
传统套路——翻子拳
发布时间:2014-10-09     类型:传统套路     浏览次数:2597  

传统拳术—— 翻子拳

       翻子拳是中国拳术之一,翻子拳历史悠久。明代戚继光在其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谈到翻子拳时说它是“善之善者也”,可谓赞誉备至,在他编著的三十二势中吸取了属于翻子拳的招法,并有数势流传至今,如“当头炮”、“拗鸾肘”、“顺鸾肘”、“旗鼓势”等。俗称翻子拳为“八闪十二翻”,实际上是出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的八闪十二短。

简介

  翻子拳 - 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

  翻子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优秀拳种,在明代名“八闪翻”,后俗称“翻子拳”,“翻子”。

  明代爱国将军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说:“古今拳学,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八闪翻。。。此亦善之善者也。”又说有的拳术则“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八闪翻和后繁衍出各翻子流派,就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的弊病,而均采用“上而翻下,下而翻上,首尾相顾,前后兼施”的翻转技法和“前、后、左、右、上、下、中、双”的八种闪翻技法。翻子拳称作“八闪翻”的拳名,就是它有“八个”“闪”“翻”的技法特点而定名的。

  鹰爪翻子拳是八闪翻繁衍出的一个流派,它以翻子拳的八个闪翻技法为基础,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

  翻子拳以直拳摆拳为主,并以腰力贯穿其身法,使两拳快似闪电,密如疾雨,使人防不胜防,非常实用,被视为中国武林中的精华,此套路是全国武术比赛冠军套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翻子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形成发展

  翻子拳过去主要流传于河北高阳,清末传到东北,近几十年主要在河北、 辽宁、 甘肃、陕西等省较为盛行。近代翻子拳出自河北省段氏。现在,翻子拳在西北、东北传播较广,两地同属一脉,但在劲力和风貌上略有不同。西北所传,经过通备劲的演化,较多注意以腰发力,浑厚一气;东北所传,多注意脆快一气。

  翻子拳最基本的套路是站桩翻,其次有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等套路。此外,在河北、京津一带传习的还有六手翻、燕青翻、鹰爪翻等。翻子拳的套路一般短小精悍,发力迅猛,双拳密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动作一气呵成,所以拳谚称“翻子一挂鞭”。翻子拳的劲道,强调脆、快、硬、弹。近年来,翻子拳与戳脚、劈挂相配为伍,因此也追求吞吐发力、辘轳反扯和搅靠劈重的劲道。翻子拳特有的器械有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子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翻子拳是中国古老拳种之一。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十大拳种: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经历代拳师继承和发展,去粗取精,发展成为现代中华武术多拳种多流派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翻子拳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故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翻子拳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承和发展,逐渐将戳脚和翻子拳融会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防方法上更加全面。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洛灿,字灿益。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先生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

  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授与五品武职千总之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观澜先生逝世,武术界人士为缅怀刘老先生为其立碑于门左,碑文记称:观澜老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僻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轻利,为古之所称便捷轻利者无疑异,盛京一带多耳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可可屈指计(授徒众多之意),亦捧师中矫者矣。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翻子拳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著名武术家“花鞭”吴斌楼到北京传授戳脚、翻子拳、地躺拳技艺。

源流师承及传人

  第一代:赵洛灿、字灿益。

  翻子拳

  第二代: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段洛绪、魏昌义、魏洛芳、王洛梓等。

  第三代:刘振江、王占鳌、张景天、赵振基、魏赞奎、王洛苍、王勇、于印同、李效先、徐凤造、徐兆熊、郭洛溪、李洛甫、严文平、刘松林、李文林等。

  第四代:魏希贤、王云鹏、肖春荣、魏跃先、吴振堂、吴斌楼、张勤增、张云骥、刘仁义、于金泉、彭法年、孙汝南、曹振海、魏连会、张永和、刘景山、刘树田、芷平、刘景才、闫长会、李金铎、张会中、张树田、张会来等。

  第五代:魏树九、王德鑫、魏宗汉、刘化峰、张双龙、李志祥、邓复兴、吴泽田、李文考、戴相峰、王瑞祥、杨玉凯、李坚、李娃、钱德华、李文兴、刘学勃、常双年,刘学会、崔林生、曹照田、刘振民、孙长立、史立民、门惠丰、马青柯、孙桂芬、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

  第六代:李木通、李炳才、安明振、李炳福、安明山、李海胜、赵建国、柳采风、索永建、李世明、王长亮、柴洪顺、王立英、胡凤兰、刘杰、庞中峰、刘兵、唐兴全、蔡友、孙少亮、李鹏、张远钦、杜吉顺、李双喜、王磊、宋振奎、于四季、李海川等。

  著名武术家吴斌楼先生是北京地区戳脚翻子拳的主要传人。吴学海、字斌楼,1898年生,1977年病逝,原籍河北省蠡县齐家庄人,自幼习武,从师武术名家魏赞魁(人称“魏铁腿”)习武。二十年代初期到北京后广交武林人士,以武会友,如:与张长份、赫寿岩、许小鲁、李尧臣、王荣标、吴图南、吴子珍、宋兰坡、张文平、常振芳、陈发科、王达三、王宝英等武林朋友经常交流技艺。四十年代组建“北京艺林武术社”任社长。北京解放后,受聘于北京清河毛纺厂,六一八厂、光华染织厂、北京艺术学校、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传授武技,曾创编有《岳氏散手十八势》、《艺术名言》、《燕青翻子拳》等着作。吴斌楼不但拳术技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在北京武术界是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精戳脚、翻子拳、地躺拳,并擅长软器械如:流星捶、九节鞭、虎尾鞭(杆子鞭),所以,被北京武林人士送一雅号“花鞭吴斌楼”。吴斌楼先生在北京传授弟子众多,如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刘学勤、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教授门惠丰、还有孙长立、史立民、郑志亮、马青柯、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吴斌楼先生在一生的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风格特点

  翻子拳的出势一律是“旗鼓势”,这是分辨是否属于翻子拳的标记。过去,拳家放对或是下场表演时要

  翻子拳

先拿一个架势。各个拳派一般都有特定的“出门架子”,拳家通过这个架势,先表明自己拳路派属,然后再由此引出套路和招法。“旗鼓势”便是翻子拳独具的出门架子。

  翻子拳风格特点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活,动作舒展,架势较大,攻防方法明显,硬攻直进,快速勇猛,放长击远。要求腿功练得像胳膊那样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在技击攻防时要求手领脚出,手到脚到,手防上脚踢下,手脚并重,上下配合。翻子拳风格特点是架势较小,动作严谨,灵活多变,干净利落,先柔后刚,刚柔相济。攻防方法含蓄,手法多变,虚中藏实,实中有虚,虚实莫测。力从内发,发寸劲。拳遗讲:“出手似箭,回手似线”、“眼似流星手似箭,腰似蛇形脚似钻”。要求上身紧凑,下身灵活。劲法为绵、软、硬、脆、滑五劲。要求蓄力如拉弓,发力如射箭、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都要相配合协调一致。上肢以腰带肩,队肩带肘、以时带手下肢以腰带胯,以跨带膝,以股带脚。重身法架势,武术易言讲:’犯势把势全凭架势“,充分说明手眼身法步功架的重要。

 

主要内容

 

十八势

  蛤螺出势上九霄,地雷翻滚人难逃。飞剪落地五变手,李白醉酒卧中妙。

  滚珠枪背同势样,风摆荷叶五龙绞。大小三拍护头面,就地拔碑人难逃。

  他人睡床云中落,大蟒翻身身要巧。珍珠倒卷身绵软,王香卧鱼伸缩腰。

  钩挂连环腿变法,哈唤亮臂四肢抱。金赠出水三吞蜜,小鬼推磨破人倒。

  仙人亮掌用足点,倒上梧桐落树梢。

  翻子拳要求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腰腿要灵活有力,腹肌臂力要充实有力。坚持长练不懈,在技击对抗时才能立于木牧之地。弹跳功徒在地行拳里尤为重要,如腾空击打动作,要求轻、灵、整、捷。演练和对抗多采用跌、扑、滚、翻技法,多用双手,双臂及头顶支撑身体完成各种动作。

  翻子门(包括拳、长短器械)共有上百个传统套路。翻子拳九趟,燕青翻子十八趟,大翻子八趟,寸翻子六趟,八闪翻八趟,地功翻子六趟,金刚捶八趟小翻子六趟,地行拳八趟,醉八仙拳(文武各一趟)。传统器械有五虎断门枪、五虎点刚十二枪,绝命十三枪,正把罗丝枪,左把罗丝枪,四门枪、奇枪、卡枪(五龙卡)、锦枪(双头蛇)、大昆仑刀、小昆仑刀、金背缥刀、金背连环刀、双刀(带缥)、双手带、连环剑、七星剑、青云剑、武子十三剑、乾坤剑、炎焰剑、双剑、虎头双钩、牛头档、小双挡、锁手棍、齐眉棍、九节鞭、刀里加鞭、虎尾鞭、走线锤、双流星锤、龙头杆律、鸳鸯销、鸳鸯盆、拦面臾(大烟袋)、峨嵋、判官笔、地躺刀、地躺鞭。还有对练套路,空手夺刀、双刀进枪、双匕首进枪、三节棍进枪、双梢子进枪、地八卡(地躺对打)等。1984年进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时,整理出五十多个套路,刊登在北京市传统武术拳械录上。


翻子拳功理功法

  该拳注重腰腿的基本功法: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身稳,温家拳谚讲: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投转之能,脚有行程之力。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手颁,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入方。脚踢对方莫容清,全手领门户清,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脚之疾更比手之疾也。

  
      拳谚讲:"打拳不踢腿,到老冒失鬼"、"习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练好腰腿功夫,五行则顺,六合则对。腰腿功夫不扎实,则五行不顺,六台不对,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筋骨不易。


内外五行论:外五行者,为五手五脚。五手即:崩、拨、攒、贷、拿。五脚即:图、点、插、摆、踢。习武者不明手脚五字是不知外五行也。手脚各有变化,运用奇妙也。


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气力之所到而势则随之,架势之所到而气力则注之。教气力充则架势为有用,练架势而气力愈增。初学技艺时,若不明练气,气不贯入丹田,身体亦趋,四肢无力,练习日久必受病也。习武者必学运气,如垂肩、项竖、齿扣、唇闭、内提等,按法司之日久技艺必精,聚气于丹田,运气于四肢,为一气充气足。练武者要内外合一,五行要顺,五行配为脏,五脏配五手五脚。故五手五脚者,养五脏,然肾水足精神旺,心气足,脑力坚,神经敏。肺脏足气必充,肝脏足力必猛,脾脏充身必健,故五手五脚之运动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便耳比奥妙无穷也。

  习武者注重六台:内六合、外六台。外六会者,背与肩合、肩与肘会、肘与手合,腰与膀合、胯与股合、膝与脚合。内六合者,脑与心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是内外相关需协调一致。肘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挑动,腰催跨,胯催膝,膝催脚,背肩肘。手在于上,腰胯膝脚在于下,肘膝要对,不对身有前俯后仰。肩膀要正,如若不正左右歪斜。背腰要活,如若不活,身无柔软沾绵之妙。


拳术讲:三节九桃报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动力增加。九肢:胯、膝、足、背、肘、手、丹、心、喉。

  武术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一、手法讲八字:起、落、钻、翻、崩、挑、横、竖。

  二、手一出打八字:阴、阳、戳、竖、更、中、撮、坠。

  阴手打鼻梁,阳手打胸膛,戳手千斤坠,坚手似柱梁,更手摘憎帽,中手滚肋膛,撮手能抬土,坠手能开花。

  三、胳膊一出打八字:压、挂、挑、打、崩、抱、劈、砸。

  压是削手疾进,控是护肋前攻,挑是粉桃撑撞,打是疾进硬冲,

  崩是推崩转靠,抱是力大无穷,劈是迎面三掌,砸是泰山压顶。

  四、眼法:眼要毒。限为心之苗,目察敌情观五官,必达于心,然后才能应敌之变化,取胜成功。然交手之时 瞬息万变,眼不毒不能察其动静,识其变化。眼之迟速,实为习武之必要也。

  五、身法讲八字:扑、仰、闪、靠、倒、卧、斜、绵。

  扑身打、仰身抱、闪身躲、靠身肘。

  倒身空、卧身脚、斜身走、绵身巧。

  六、步法讲八字:顺、正、疾、绕、提、跳、咬、齐。

  顺步打、正步观、疾步进、绕步闪。

  提步空、跳步躜、咬步扣、齐步转。

  七、气法:气法是指在演练或技击时的运气方法。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自然,不能闭气。有形者为四肢,无形者为气力,放气力是四肢之根本。练气讲三心,三心是顶心、手心、脚心。顶心要紧,手心要收,脚心要扣。三者要齐扣,使气会聚一处。顶心不紧则张,气散意乱,气不能贯入丹田。脚心不扣则张下肢,欲用足根无力,步法则乱。三心齐扣,气可归于丹田。丹田气足发于脾脏,发于四肢。武术之道,交手应敌之时注重十二要诀:口要震、脑要明、服要毒、心要狠、气要均、力要巧、意要坚、势要快、手要妙、脚要清、身要活、进退要灵。十二要诀实为练武者之根本。

  武术说来各有门,未曾学艺想赢人,岂知手脚皆如此,不用功夫必受腐。投师容易,学艺难。得艺容易,练艺难。练艺容易,打人难。打重容易,打轻难。恰当难,要知来意更加难。


练习方法


 

架梁寸腿

  1、练习方法:

  先是左脚或右脚在前搭十字手,再踢左或右寸腿。
戳脚

  要领:为了讲述清楚上边所说是分解动作的图片,若是演习此法,即以一步一架踢的方法练习就可以了;也可直接一架就踢的简易练习。

  2、使用方法:

  敌出直拳,即可采用一架便踢之法;此术易学好用。

 


叶里藏花鸳鸯腿

  1、练习方法:

  右弓步式顺出左肩和手,右手虎卡于左肘内侧,手高与肩平。左手向外分右手翻到左肘下边上托,左腿随手势向前上方横脚掀起。左脚向下落戳丁步,双手前后分开,摆头看左手前方。向后撩踢右九翻鸳鸯脚,左手停于左太阳穴斜上方,右手拍打右脚内侧,向后摆头看右手右脚。

  2、使用方法:

  先出右手拦截敌手腕,左手在肘下随时备出。左手突然向前由上向下朝外分拨敌小臂,右手停于左肘下作保护;提左膝掀脚点击敌右肋。当敌人向后撤步时抓住时机速以鸳鸯脚撩踢其裆或胸腹部。

  要领:叶里藏花接九翻鸳鸯脚是该拳种典型的连环腿法。腿之连环要紧密相连不能间歇,否则非但不能奏效反被其害。

 


砸钉

  1、练习方法:

  砸是手法的劈砸,钉是指寸腿。因此砸钉即拳打脚踢。

  以左侧迎面飞扇掌为例,右手仍须护胸;重心向前移,向前挥拳砸至面前,同时提右膝勾踢右脚,左手按右碗。

  2、使用方法:

  主动出击以左反背掌扇打敌人面部,当敌人出手迎架时,即以左手向下挂,并在挥右拳砸敌面时,同时起右脚勾踢敌人的胫骨。

  要领:虚实、明暗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玉环步鸳鸯脚

  1、练习方法:

  左手左脚向右后倒插,右手向下护肋,向右速撩右腿,右手、左手停于左太阳穴斜上方,右手拍打右脚内侧,同时摆头看右手。

  2、使用方法:

  出右手拦截敌手腕的同时,左手就插入敌手内侧;向右脚后偷上左步,突然向后翻身撩踢敌大腿内侧或裆部。

  要领:换式起腿要隐蔽,要快。


 

著名人物


  吴斌楼,生于1898年,河北蠡县齐庄。自幼拜曾获清朝皇室“御翻子”封号的铁腿魏赞魁学武十余年,尤以“戳脚翻子”声噪乡里。

  1915年春,17岁的吴斌楼到北京谋生。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先农坛有一道士以同乡身份向镖局保荐了吴斌楼,三天后,吴斌楼充任大镖头,带着两名镖师,押送着两车装满贵重玉器的镖车启程。吴斌楼走镖成功,还以其鞭里加力招法,在途中“以武会友”中一举荣获“长鞭吴斌楼”的美誉。

  吴斌楼不到30岁就以精湛的技击、独特的戳脚翻子风格蜚声武林。1935年,在中山公园五色土演武会上,吴斌楼同当时的恒寿山、赵鑫渊、刘德胜、刘月亭、王荣标、尚云详等老武术家一起,被授予了“十老武术家”的荣誉称号。同年秋,他在南京遇见了湖北姚志广,姚志广是戳脚翻子的嫡系传人,河北魏家戳脚翻子就是姚志广的祖先姚振芳传授的。吴斌楼与姚志广素昧平生,相见之后,当时已有名气的吴斌楼不耻下问,并会同姚志广将河北失传的十八趟燕青翻子按老谱整理出来。

  吴斌楼很早就创办了艺术国术研究社,授徒习武,传播中华武术,他一再教导弟子要讲究武德,他指出武德中最重要的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抛弃门户之见。他教导弟子要“以武会友”。在不改变本门的特长、本门风格的前提下,对别人、别门的长处要“张开大嘴吸收过来”。他还认为:“东西再好,没有功夫不行。”他反对迷信名拳,认为关键靠练。他反对迷信名师。他说:“名师出高徒”固然重存在,但更多的是“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他将自己所学,所悟的拳理,直接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吴斌楼说,“翻子拳的特点,动作紧凑、迅捷、多变、发力充实、干净利落、刚柔相济。因其翻手动作多,故名翻子。这是上肢。而戳脚多是用腿,缀子腿,后蹬腿,后踢腿,点腿,寸腿,空中摆莲腿等。常言道: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赢人,二者合起来就叫戳脚翻子,同时,又完善了戳脚翻子的底盘功夫枣以地躺拳连环十八为主的跌扑套路。如仙人床(身体腾空,体平如床落地)、摔碑(体直如碑,向后摔倒)、栽碑(体直如碑,向前栽),极大地丰富了戳脚翻子门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吴斌楼在丰富拳术套路的同时,又发展了戳脚翻子门的器械套路,其所独有的是:地趟滚龙刀、双头蛇、拦面叟、鸡爪钩、牛头大镗和双镗,分水鹅眉刺,鸳鸯盆、判官笔、龙头杆棒、虎尾鞭等。

  20年代,吴斌楼住在白塔寺宫门口时,鲁迅就住在附近的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鲁迅欣赏的武功,常和他来往,鲁迅曾饶有兴趣的向他请教《水浒传》中林冲、武松、鲁智深的功夫,并提出一些比武场景描写是否符合现实武术打斗的规范,吴斌楼详细地给予解答。后来鲁迅还送他两柄亲笔题字的折扇以示纪念。30年代,在首届国术大赛上,冯玉祥称赞吴斌楼的武功和为人,并亲笔手书条幅相赠。解放后,吴斌楼任中国武协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等多次担任中国武术比赛裁判。吴斌楼抛弃了武术旧教授法中的不科学成分,吸收了体院训练法的长处,并学习了体委编创的甲组拳、甲组剑等套路。1977年,吴斌楼与世长辞。

 

 
 
声明:本站的文章和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 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  版权所有  区域:徐州市、县武术连锁培训中心  电话:18952140507 本站图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名家介绍投稿 Copyright©  苏ICP备2025154976号 邮箱:xzwszx@126.com   武术培训联盟打造最专业的武术信息平台!
微信号:xzwszx 网站制作、技术支持:徐州信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626048997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