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收费标准、统一的培训管理、统一的教程模式、统一的培训质量! 追求视觉效果,请选择IE兼容模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搏击格斗 武术赛事 校园武术 八卦太极 武术器械 竞技套路 传统套路 武术知识
欢迎访问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今天是   投诉建议零障碍
武术知识
八卦掌六十四手歌诀
32式太极拳拳谱解读
武术套路----评分方法与标准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2024)
道德标准是作为择徒的要求
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
提高技击能力是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价值...
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
中国武术段位制
国标武术
武培联盟的发起和标准化管理
醉八仙拳谱
少数民族名刀介绍
中国汉族名刀介绍
少林掌法拳谱
杨式13式太极刀谱
查拳拳谱(梅花拳)
中国古代名刀介绍
翻子拳的主要特点及内容
武术近代发展中央国术馆
运动损伤分析与介绍
九节鞭的练习
中国四大国粹之——武术
程式八卦掌拳谱
武术基本功中腰、腹的练习
武术段位制考评员的管理
基本功的方法及要求
有关剑的知识
浅谈太极拳中的呼吸方法
武术的分类
武术的礼仪
刀术
八极拳的实战精要
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摘要
心意拳基本练法
侧空翻的训练及注意事项
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古老养生之——六字诀
道教古老养生功法之——易筋经
易筋经全文
国家版《易筋经》习练要领
中央国术馆第一届全国武术国考
摧坚断铁扬武魂
崆峒派与崆峒武术
中国古老养生功——五禽戏
程式八卦掌
十八般武艺
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证
少林拳法知识
中国武术之套路运动
查拳拳谱
武术基本功的方法与要领一
少林拳的内容
龙形拳拳谱
咏春拳拳谱
通臂拳拳谱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2024)
发布时间:2024-12-27     类型:武术知识     浏览次数:307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第一章通则
第一条比赛类型
(一)按形式分类
个人赛
团体赛
个人及团体赛
(二)按年龄分类
成年赛
青少年赛
儿童赛
第二条 比赛项目
(一)自选项目
1.拳术项目:长拳、南拳、太极拳
2.短器械项目:剑术、刀术、南刀、太极剑、太极扇
3.长器械项目:枪术、棍术、南棍
(二)规定项目 拳术项目 短器械项目 长器械项目
(三)对练项目 徒手对练 器械对练 徒手与器械对练
(四)集体项目
第三条
年龄分组
(一)成年组:18岁(含 18岁)以上
(二)青年组:15岁至 17岁
(三)少年组:12岁至 14岁
(四)儿童组:11岁(含 11岁)以下
第四条预赛与决赛
(一)根据比赛需要,可以进行预赛和决赛
(二)一个项目报名人数超过 50名运动员时,均分成若干组进行分组预赛,各组选拔出名次列前者均等人数,共组成 12名运动员进入决赛
(三)预赛不录取名次和颁发奖牌
第五条确定比赛顺序
(一)在仲裁委员会和总裁判长的监督下,由编排记录长组织抽签,确定运动员比赛顺序。
(二)比赛如有分组预赛,抽签确定决赛比赛顺序
(三)比赛如有预、决赛,决赛的比赛顺序,按运动员预赛名次由低到高排列,如预赛排名相同,则抽签确定比赛顺序
第六条检录
(一)运动员应到指定地点参加比赛检录
(二)第一次检录时间为赛前 30分钟,第二次检录时间为赛前 20分钟,最后一次检录时间为赛前 10分钟
第七条弃权
运动员不按时参加检录与比赛,按弃权论处
第八条比赛礼仪
运动员听到上场点名、完成比赛套路及现场成绩宣告时,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第九条计时
运动员由静止姿势开始动作,计时开始;当运动员完成全套动作后并步直立,计时结束第十条示分 运动员的比赛结果,公开示分
第十一条套路完成时间
(一)长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南刀、南棍套路
1.自选套路:
(1)成年:1分 20秒钟~1分 35秒钟
(2)青少年:1分 10秒钟~1分 25秒钟
2.规定套路
(1)成年:不少于 1分 20秒钟
(2)青少年:不少于 1分 10秒钟
(3)儿童:套路演练时间无要求
(二)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套路
1.自选套路:2分 45秒钟~3分钟 15秒钟
2.规定套路
(1)42式、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5~6分钟
(2)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24式太极拳套路:4~5分钟
(3)32式太极剑套路、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 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扇:3~4分钟
(三)对练套路:50秒钟至 1分钟
(四)集体项目:3~4分钟
第十二条 申诉
(一)各队在整个比赛中均有两次申诉的权利,一次申诉仅限一项内容
(二)申诉内容仅限于对难度评判、套路编排扣分和套路完成时间的扣分。
(三)运动队如果对本队运动员的评判结果有异议,必须在该运动员比赛结束后 15分钟内,由该队领队或教练员向仲裁委员会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诉,同时缴付 200美元申诉费。
第十三条 仲裁
(一)仲裁委员会对申诉内容立刻复议并做出仲裁结论,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二)参加复议的仲裁人员必须超过半数,表决时超过半数以上人员做出的决定才有效。如申诉理由成立,改变裁判结果,退回申诉费;如申诉理由不成立,则维持原判,不退申诉费。
(三)仲裁结果应及时报组委会备案,同时书面通知提出申诉的运动队。
(四)各队必须服从仲裁委员会的最终裁决,如果因不服裁决而无理纠缠,将视情节轻重,按照国际武联的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十四条 名次评定
(一)个人单项(含对练)名次 根据个人单项成绩,得分最高者为第一名,次高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二)个人全能名次 根据个人各单项成绩总和,得分最高者为第一名,次高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三)集体项目名次 根据比赛成绩,得分最高者为第一名,次高者为第二名,依次类推
(四)团体名次 4 根据规程关于团体名次的确定办法进行评定
(五)得分相同的处理
1.有难度项目得分相同时,按以下顺序处理:
(1)难度应得分高者列前
(2)完成难度(包括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等级高者列前
(3)完成高等级难度(包括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数量多者列前
(4)演练水平分高者列前
(5)演练水平低无效分高者列前
(6)如仍相同,名次并列
(7)比赛如有预赛和决赛,决赛名次相同时,按预赛名次前者列前
2.无难度项目、对练和集体项目得分相同时,按以下顺序处理:
(1)演练水平分高者列前
(2)演练水平分低无效分高者列前
(3)如仍相同,名次并列
(4)比赛如有预赛和决赛,决赛名次相同时,按预赛名次前者列前
3.个人全能得分相同时,按以下顺序处理:
(1)获单项第一名多者列前
(2)获单项第二名多者列前,依次类推
(3)如所有单项名次和数量均相同,名次并列
4.团体总分相同时,按以下顺序处理:
(1)团体获单项第一名多者列前
(2)团体获单项第二名多者列前,依此类推
(3)如团体获得单项名次和数量均相同,名次并列。
第十五条 比赛服装
(一)裁判员 裁判员须统一着装,佩戴国际武术联合会裁判员徽章
(二)运动员
1.比赛中运动员须穿比赛服装
2.运动员上场前应向裁判长展示号码布
第十六条 比赛器械
(一)比赛时,运动员必须使用国际武术联合会认证的比赛器械
(二)比赛器械规格要求如下:
1.刀、剑:左手持剑或抱刀,剑尖或刀尖不低于运动员本人耳上端,刀彩自然下垂的长度不短于 30厘米
2.南刀:左手抱刀,刀尖不低于本人下颌骨
3.棍、南棍: 长度不短于运动员本人身高
4.枪:长度不短于运动员本人并步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至中指尖的长度,枪缨长度不短于 20厘米且不得太稀疏
5.扇:左手持扇根部,扇首朝上,扇首不低于运动员本人肘部;扇面上端的弧形边沿不能高过扇骨顶端 1.5厘米。
第十七条 比赛音乐 规程要求配乐的项目必须在音乐伴奏下进行比赛,音乐自备
第十八条 比赛场地
(一)使用国际武术联合会认证的比赛地毯
(二)个人项目(包括对练)比赛区域为长 14米、宽 8米的长方形区域,四周内标明 5厘米宽的白色边线。比赛区域周围至少有 2米宽的安全区
(三)集体项目比赛区域为长 16米、宽 14米的长方形区域,四周内标明 5厘米宽的白色边线。比赛区域周围至少有 1米宽的安全区
(四)比赛场地上方无障碍空间高度不低于 8米
(五)相邻两个比赛场地之间的距离不少于 6米
(六)比赛场地可高出地面 0.6~1米
(七)比赛场地内的灯光照度应符合高清电视转播要求,,通常不低于 1000勒克斯
第十九条 计时计分与成绩类系统 比赛时,使用国际武术联合会认证的计时记分与成绩类系统
第二十条 创新难度动作申报
(一)创新原则 必须符合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必须是自选项目“动作难度内容、等级、分值与编码表”中未出现的 B级(含 B级)以上的难度动作。跳跃、跌扑类创新难度动作必须含连接动作
(二)申报程序 每次比赛每个套路限报一个创新难度动作(含连接动作)。申报协会必须以书面形式配以技术图解和本人演练的视频片断,在赛前 50天报至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以到达邮戳为准)
(三)鉴定机构 由国际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聘请有关专家 5至 7人组成“武术套路创新技术鉴定委员会”,负责难度鉴定工作
(四)鉴定程序
武术套路创新技术鉴定委员会依据创新原则鉴定后(须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投票通过),确定创新动作难度的命名、等级、加分分值、动作错误内容及扣分标准与编码,并及时通知申报协会。赛前还应以书面形式通知仲裁委员会和裁判员
第二十一条兴奋剂检测
根据国际奥利匹克委员会、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和国际兴奋剂检测机构的要求,并遵循国际武术联合会反兴奋剂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兴奋剂检测。

 
 
声明:本站的文章和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 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  版权所有  区域:徐州市、县武术连锁培训中心  电话:18952140507 本站图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名家介绍投稿 Copyright©  苏ICP备2025154976号 邮箱:xzwszx@126.com   武术培训联盟打造最专业的武术信息平台!
微信号:xzwszx 网站制作、技术支持:徐州信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626048997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