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
学生与徒弟不同,这是本人在社会考察中被许多习武者一致强调的,直到今天,传统武术的择徒理念和方式,在广大习武群落中依然有着影响力,被不同人不同程度地认定。对于入室弟子考察的侧重,依然是道德意志品质,其中既有对忠孝仁义日常道德的考察,也有强调耐苦恒情的意志品质,通过一段的时间考察对象,这就是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的差别,考察时间的长度,拳种门派不一样。刚才说了,《少林拳术秘诀》中说是三个月,一般我听到的拳种是两到三年。通过两到三年的考察了解被择者的真正状况,了解他的意志品质到底如何。
这样,使得习武者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了精神与技术上的准备,如果在这个时间中不被师父所认定,那么习武者就在这个传承关系上断层了,难以作为入室弟子。
现在我们看一下拜师的形式或过程。师徒的名分被确立以后,在传统武术中必须通过一个递帖拜师的仪式,在传统过程中拜师是一个慎重庄严的事情,它的作用是在拜师者在经过长期的被考察以后,在产生强烈的精神感受,因为考察仪式是非常隆重的,通过这个仪式使得习武者内心再产生一次碰撞,目前很多资料对于这方面的记载不是很明确,但大量的社会调访材料却为我们清晰地描绘出了一个大致情形,事实上,不管是燕赵齐鲁还是晋豫巴闽,在我所调查的所有拳种中,许多拳种都存在着相同的递帖拜师程序。
首先要有介绍人,介绍人在北方被称为引师,顾名思义,他是起到把徒弟与老师引到一起的作用,有特别讲究仪式的拳种,比如梅花拳,除了引师以外还要有送师,送师者必须要把徒弟送到拜师的场地,这就是一些拳种中所谓的三师在位。哪三师呢?引师、送师、师父。南方的一些传统拳种拜师中也有介绍人,比如莆田拳中有叫引师的,也有叫中间人的,非常有趣味,比如咏春地方把“中间”两个字改成“中见”,就是取“见证”之意,另外他还要求有家人的亲属在场,行礼节,方为重视之道。
第二步,拜师者在正式磕头之前必须写有拜师的帖子,又称“门生帖”,帖子的内容简繁不一,但格式大体相同,这种拜师帖起码要准备三份,一份给师父,一份弟子自备,另外一份给引师,以示尊重。
另外,磕头时还要发下誓言,因为拜师是确立“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传统社会中尊卑长幼伦理的折射,对于师父的叩拜事实上就是确立一种尊卑长幼,另外在拜完师以后还要向拳种中的祖师叩拜,有些拳种祖师的名气很大,此时师父少不了要给拜师者讲一些本门的规矩和勉励的话,这样拜师过程就结束,从而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也就是说,拜师者已被正式收入本门的谱系之中了。
顺便说一下,不少拳种都有本门的资辈排列,比如八卦门、罗汉拳等等,都有自己的资辈排列。随着社会的进程,以上磕头拜师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有所变化,但是,拜师过程中需要介绍人、递帖和拜师的三个结构,至今在实践中被许多拳种所普遍延续着。
刚才我们谈到的是对于选徒的要求,传统武术在对徒弟提出要求时,另一方面也对师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李泽厚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最值得注意的重要根基是氏族、家法、血亲、传统遗风的强固力量和传统延续。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也是通过模拟的血缘关系为机制,从而形成了以父同高的师,和与儿同高的徒,所以人们习惯上称呼的师父、徒儿,也就是李泽厚先生所谓的血亲传统遗风。在这之中,师父处于中心地位的家长,赋予了特殊的作用,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与要求。我们看一下师父的地位与作用。
韩愈对于师曾经做过一个经典的诠释,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黄宗羲说过,古今学有大小,该为有无师而称者。在传统社会中,以经验著称的百功著意(音)的绵延,也是通过师父对后继者的帮带,其中包括武术。必须要有老师的传帮带,武术中有一句话“苦练三年,不如老师一点。”就说明了老师在武术文化绵延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老师价值的肯定集中体现在敬重师道上,从习武者的角度讲,师道大约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就是听从师父在传继过程中的种种要求与吩咐,循序渐进。第二,伦理学意义上对师父本身的警钟,为此,许多拳种无论在行为还是观念上都强调师道的尊严,并制定了许多门规戒约。有的门规中还说每当年节时还应当行拜师礼。南方的白鹤拳中每月农历初二、十六,有请师问安的传统。另一方面,凡是有违师道者,则被视为轻狂可恶,不可教者。
传统武术中的师徒关系,本来就是多边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但在传统社会中,这层关系也被血缘化、伦理化了,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所有传统门派坚奉不移的心跳,体现出了“师”在这一层关系中的至高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期,中国日本两国学者在进行有关义和团运动的调查中,也收录到了类似的材料,其中问“习武弟子对于老师的命令必须服从吗?”回答“是的。对于老师的命令必须服从。”传统社会中的父为子纲在传统武术中就转换为了“师为徒纲”。当然,在对为师者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肯定时,传统武术同时也对作为一位师父者提出了他的责任与要求,明末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作为什应该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感染、熏陶学生。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何?”之言。传习百功技艺同样,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师父的正道和功行,主要表现为为师者的武技传道和德行两方面。五言中的“要学真本事,首先重择师”,就是对师父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