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全称是“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由张之江先生等创办,以培养军队教官、中等以上学校教中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为目的,建于1933年,地点在南京中央体育场(现南京体育学院)以南。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
创办经过
遇挫
中央国术馆最初名为“国术研究馆”。建馆的宗旨,除行政管理和编审教材书刊外,另设学生武术训练队(班),培养武术师资,以便推广武术教育。按说属于学术教育机构,张之江向教育部申请备案,可是教育部不承认,他们认为武术是已被淘汰的东西,教育部不提倡这个旧玩艺声称如果一定要提倡,只能属于民众团体,不属于教育系统。百般刁难,坚不批准。
成立
张之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找到国民政府常务委员李烈钧先生,(当时国民政府由主席林森负责外,李烈钧算是第二把手,他能发号施令)李烈钧和张之江是辛亥革命云南起义的老友,有深厚的友谊,李烈钧当即拍板:教育部既然不承认,那么就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经费由国库开支。于1927年3月15日,国民政府公报第41期刊载第174号公文批准备案。国术研究馆即由国民政府直接领导,于是便改为中央国术馆,并发表成立宣言。
筹备
这时,张之江奉中央令赴各省视察军务,中央国术馆的筹备建馆工作,即派我和王子平负责筹备,筹建处设在南京韩家巷,暂借中华基督教会几个房间,当时副馆长李景林也迁到筹备处办公,还有武术专家马英图、刘印虎等人。
发起
中央国术馆建馆的发起人有国民党的著名人士蔡元培、孔祥熙、于右任、钮永健、张之江、张树声等。该馆设有理事会,由冯玉祥先生担任理事长,并设参事会,聘请当代名人担任参事,每季度召开参事会议,提出各项宝贵意见,起到建设性作用。
组织
中央国术馆的组织,分为三处,即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教务处负责教学,培养师资,设处长一人,第一任处长为王子平,此后朱国福、吴俊山、吴翼晖、杨松山等继任。编审处负责编辑教学资料,审定教材,整理武术传统项目,设处长一人,由姜容樵、吴伯年、金一明等先后担任。这些人都是文武兼备的武术专家,他们编写了大量武术书刊和理论报道,为我国的武术理论建设和技术传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总务处负责行政后勤、财务、文书等工作,设处长一人,由李滋懋、竺永华、庞玉森先后担任。
训练
附设学生武术训练班,训导主任由张瑞堂担任,朱国桢为队长,兼教搏击,队付朱国禄兼教长拳,杨法武兼教摔跤,刘洪庆兼教器械,何福生为幼年班班长,马正武为副班长。另有武术名家孙禄堂教授(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教形意拳,杨澄甫教杨式太极拳,龚润田教吴式太极拳,陈子荣教陈式太极拳,吴俊山和孙玉昆教八卦掌和擒拿,马英图教劈挂拳和八极拳,李玉山教燕青拳、太极鞭,孙玉铭教棍术,张本源教查拳。
馆训
中央国术馆的馆训:“术德并重,文武兼修”学习武术的目的是健身强种,自卫御敌,不能恃武逞强,寻隙斗殴,更不能欺善压弱,在不得已自卫还击时,要适可而止,不可置对手于死地。在练武的同时,还要修身养性,学武也要学文,学文化,学科学,要精通武术各项理论和消化各项教材。
口号
中央国术馆的口号:“强种救国,御侮图存”所以中央国术馆培养的武术人才,几乎都是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武林俊杰,分布在国内外,如国内的:国家体系的吴江平,北京体院张文广,云南省武协主席何福生,上海复旦大学李锡思,东北师大康绍远,武汉体院温敬铭(已故)等,海外的:台湾傅淑云,美国张震海,英国黄济复,新加坡陈玉和,马来西亚宫邦杰,泰国刘景行,巴西刘振元,印尼林瑞兴,缅甸邝荣涛,越南张俊,香港燕棠华等,这些人为武术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央国术馆
传承中国武术,术德并重,提升国民健康,以国术救国,整理武术资料,建立全国国术馆体系。
教育任务
编审国术教材书刊、培育国术师资人才。基本上央馆就是个教育机构,但是民国初年的氛围几乎笼罩在对西洋文化的学习与推行,对于传统文化的中国武术却是受到了冷漠对待。
馆训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强种救国 御侮图存
全国国术体系
一、中央国术馆
二、省市级国术馆
三、县级国术馆
迁馆始末
1928年央馆初建地址位于南京韩家巷,他们还向基督教协进会借几间房间。 1929年央馆迁徙至南京西华门头条巷6号。 1937年,搬迁到湖南长沙杜家山中学。后来又经由广西桂林,取道越南,迁至昆明拓东路湖北公所。之后又迁往四川重庆北碚。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南京廖家巷2号。
组织架构
初期结构
理事会
理事长:李烈钧、戴季陶。 名誉馆长:冯玉祥。
监事会
行政部门
馆长:张之江。
副馆长:李景林。
顾问:张洪之。
门长(两名)
少林门
门长:王子平。 科长:马英图、马裕甫。 教学项目:少林拳、八极拳、劈挂拳、查拳、弹腿。
武当门
门长:高振东。 科长:柳印虎。 教学项目: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
后期结构
因为门户冲突之关系,该馆即于1929年进行改组,组织如下:
理事会
监事会
行政部门
一、馆长:张之江
二、副馆长:
1、李景林 2、张骧伍 3、钮永健 4、张树声 5、1939年陈泮岭
三、顾问:张洪之。
四、教务处
处长:马良、吴俊山、孙玉铭、郝鸿昌。
五、编审处
处长:唐豪、姜容樵。 副处长:黄柏年。 审编员:金一明。
六、总务处
处长:李滋茂、朱家骅。
教育制度
师资阵容
李景林、杨澄甫、孙禄堂、孙玉铭、马英图、马良、马金标、马永胜、马庆云、吴俊山、吴民清、吴异辉、严乃康、陈子明、高振东、王子平、朱国福、黄柏年、于振声、郭长生、郝鸿昌、张骧伍、徐宝林、李玉山、毕凤亭、刘鸿庆、龚润田、常东升。
开设班别
一·教授班: 1928年央馆一成立即开设了教授班。初期学习年制相当灵活,常根据学员武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二、师范班:1933年成立。
三、练习班
四、青年班
五、少年班
学科与术科课程
一、学科: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二、术科:主要课程分为七门── ⑴腿法; ⑵拳术; ⑶器械科; ⑷竞技科; ⑸选修科; ⑹特别科; ⑺军事科。
在这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 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 了拳击、日本劈刺术。
全国国术考试
全国国术考试简称为“国术国考”或“国考”,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正式的官方学术机构所举办的武术考试,前后只有举办过两次,地点均为南京公共体育场;然而国术国考办理的相当不理想,正试项目出现了流血场面,相当不合现代化体育精神。
一、1928年10月11日至19日,举行第一次全国国术考试。 二·1933年10月20日至30日,举行第二次全国国术考试。
考科
一、预试:
套路演练
二、正试:
正试乃为双人武术对打,不分级别与体重,采三战两胜制。试科如下:
1、拳脚门 2.摔角门 3.刀剑门 4.棍枪门 5.搏击
三、口试
三民主义
国术国考前三名称号
1、国士
2、侠士
3、武士
国术大师
刘云龙(1885~1975年),男,江西省永新县西乡洋口村人,师承湖南南岳衡山铁佛寺主持王超英,擅长铁砂毒掌及五佰钱点穴术。
严度万(1887~1975年),男,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南门外人。师承家传武技,擅长软、硬气功及空手入刃术、圈步撞法。
童仁富(1868~194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童家营人。师承清代光绪初年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擅长死五毒与五凤齐鸣十八连环母架。
肖锦章(1889~1969年),男,浙江四明人。师承不详,擅长虎啸金钟罩与浑元五行手,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卫队武艺教官。
伍任福(1870~1959年),男,江苏省淮阴市人。师承李德贵大将军,擅长死五毒与板功八大线架。
徐立春(1885~195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东花洞人。师承清代光绪元年山西太原府武艺总教习李德源,擅长五毒垒塔四重合形大法及八仙剑。
佟忠义(1879~1963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搏击与摔跤。
章麒麟(1890~1980年),男,山东省菏泽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潭腿、流星双锤,15岁起便随父其闯荡江湖。
韩庆堂(1901~1979年),男,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及伤科诊疗。
韩会清(1886~欠详),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八极门名家张景星等,擅长青龙偃月刀等。
张本源(1899~197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六路短打、四路查拳等。
张金江(1892~1967年),男,江苏省句容县人。师承童仁富,擅长死五毒及武当六路交手等。
李元智(1903~1972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陈玉山、傅万祥等,擅长八极拳、梅花单刀等。
高振东(1879~1960年),男,河北省雄县人。师承程子和、马玉堂、王芗斋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等。
郭长生(1876~1967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刘玉春,擅长白猿通臂拳及苗刀等。
张英振(1876~1977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朱国福(1897~1968年),男,河北省定兴县人。师承张长发、李存义、张占魁等,擅长形意拳、武当昆吾剑及铁砂掌等。
傅振嵩(1881~1953年),男,河南泌阳县人。师承陈延熙、贾凤鸣等,擅长陈式太极拳、八卦掌等。
李书海(1899~198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李家岗人。师承李松如、于振声等,擅长五毒垒塔四重绝、大小梨花枪、武当六路交手法等。
赵连和(1900~1973年),男,河北省景县人。师承不详,擅长十二路潭腿、地煞剑等。
马承智(1888~1977年),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师承黄树生、王兴隆等,擅长北少林拳、八极拳及中国式摔跤等。
马金镖(1881~1973年),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白子敬、杨鸿修、沙正清等,擅长洪拳、查拳及铁砂拳等。
马英图(1897~1956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及张拱辰等,擅长通臂拳、劈挂拳、八极拳等。
米连科(约1895~1971年),男,陕西省渭南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红砂手及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张洪之(1881~1969年),男,山西省太原市人。师承家传,擅长软、硬气功及易经等。
徐宝林(1901~1977年),男,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查拳、三义刀等。
孙琨(1900~?),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师承不详,擅燕青拳及擒扑散手等。
胡炯(1900~1979年),男,湖南省平江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猛虎下山拳、三义刀及伤科诊疗术等。
韩儒瑛,男,其他不详。
陆林(1890~1976年),男,江苏省南京市人。师承李德贵、李书文、李凤岗、金佳福等,擅长五毒垒塔、十八罗汉功及雁尾单刀、南派少林八法门洪拳六路等。
阚莺莺(约1909~1989年),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轻身腾跃术、五毒垒塔、鸳鸯响金镖等。
王子庆(1899~1980年),男,河北省柏乡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及北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罗玉(1903~1979年),男,江苏省南京市罗家涯人。师承不详,擅长五毒垒塔、武当君子剑等。
关福全(1899~1982年),男,山东冠县人。师承不详,擅长五形混发绝手、风波扫秦掸尘、武当太极十三式等。
顾汝章(生卒名字等欠详)男,少林拳高手,擅长黑砂手等。
郑金娜(1903~不详),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师承不详,擅长柔术与棉花缩骨术及雁尾单刀等。
张衡庆(1868~1950年),男,山东省枣庄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与地趟拳、地术犬法等。
李运智(1889~197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猴拳、白猿刀等。
王子章(1901~1977年),山东省即墨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五路查拳等。
齐良友(1887~1969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北少林拳。
陈子荣,男,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师承不详,擅长陈式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推手。
杨松山(1906~1985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王维翰、王丹忱、马蔚翰等,擅长查拳、华拳、洪拳、形意拳等。
杨兆清(1883~1936年),男,河北省永年县人。师承家传,擅长杨式太极拳与太极打手等。
刘崇峻(生卒年不详),男,四川省广汉县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铁砂掌及龙拳等。
郭锡三(约1897~1978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不详,擅长青萍剑等。
华风亭(约1899~1979年),男,山东省冠县人。师承家传,擅长鹰爪力与中国式摔跤。
陈子隆(约1889~1948年),男,籍贯不详。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及十二路潭腿、八极拳等。
田兆麟(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完县人。师承杨少侯及李存义等,擅长铁砂掌、形意拳、太极拳等。
龚润田(约1887~1970年),男,河北省辛集县人。师承家传及吴会清、吴鉴泉等,擅长铁砂掌、八极拳、吴式太极拳等。
刘鸿庆(约1897~1979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清代太原府李德源总教习,擅长五毒垒塔及雁尾单刀、哪吒闹海乾坤圈、武当君子剑等。
杨法武(约1899~1980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不详,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滋茂(约1899~1984年),男,河北省沧州市人。师承家传与李德源等,擅长五毒垒塔、形意拳、八卦掌、梅花双刀等。
张瑞堂(约1898~1979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家传,擅长铁砂掌、查拳等。
马庆云(约1901~1985年),男,河北省保定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硬形气功、中国式摔跤等。
李椿年(1894~1976年),男,河北省某县人。师承陈殿福、傅海田、杨澄甫等,擅长北少林拳、杨式太极拳等。
李玉山(又名李琳春1881~1957年),男,河北沧州市人。师承家传,擅长燕青拳、青萍剑、太师鞭等。
史布清(1899~1958年),男,山东省济南市人。师承于振声等,擅长铁砂掌、查拳及伤科诊疗等。
曹砚海(1899~1938年),男。师承不详,擅长武当太乙拳、六合拳、燕青拳等。
武术教学概况
中央国术馆设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开展武术教学,培养武术人才。
该馆一成立,即设教授班。初期学习年限较灵活,常根据赏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提前毕业。教授班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学员多是当年入学,当年就毕业任教。1929年将学制定为二年。1930年又增为三年。学员包括各省、市保送和自行招收两部分。每期60人。
1933年开设师范班。师范班分甲、乙班招生。甲班学制一年,每期招66人。乙班学制二年,每期招54名,还附设自费生组。凡15-20岁以下的健康国民,曾经练习过武术,具备高级小学毕业及有同等文化水平,皆可自费入学。
练习班,在该馆所在地招收学员,不收学费,食宿自理,成绩优秀者可升入教授班。
少年班招收10-14岁、且小学毕业者,学制二年。青年班招收17-20岁、且初中毕业者,学制三年。
中央国术馆开设的各种班别,均分学科、术科两类设置课程。
学科课程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
术 科课程包括:腿法、拳术、器械科、竞技科、选修科、特别科、军事科七门。在这七门技术课程中,包含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 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拳术;剑、刀、棍、枪、鞭等器械;气功、铁砂手、红砂手等功法;以及散打、摔跤、长兵、短兵等格斗项目。还开设 了拳击、日本劈刺术等外来格斗项目。
中央国术馆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所培养造就的一批技术全面的武术人才,成为后来发展武术的骨干。
中央国术馆——尾声
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四川等大后方国术馆(社)继续活动外,大多数国术馆(社)相 继停办。1937年8月14日,日机轰炸南京,中央国术馆南迁。在迁转过程中,政府停发经费,教职员工和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多数教师和学生沿途离去,自谋 出路。1941年,迁至重庆北碚时,馆内人员仅剩二十多人。此后,在四川境内组织培训、巡回表演、举办比赛,但都仅偏于一隅,失去了往日的规模。1946 年迁回南京,无馆址,缺经费,已无法维持活动。1948年宣告解散。
中央国术馆——馆长
该馆馆长张之江(1882~1969),武术提倡者,河北省盐山县人。张之江曾任冯玉祥国民军旅长和代总司令等职。1927年脱离军界,同年创建“中央国术馆”,任馆长。张之江自青年时起即喜爱武术。有一时期,他身患重病,坚持练武术后恢复健康,因此他更加热爱武术。他任馆长期间,国术馆里聚集了一批知名拳师,研究整理武术,开展教学辅导工作,对武术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1933年,他又创办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