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收费标准、统一的培训管理、统一的教程模式、统一的培训质量! 追求视觉效果,请选择IE兼容模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搏击格斗 武术赛事 校园武术 八卦太极 武术器械 竞技套路 传统套路 武术知识
欢迎访问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今天是   投诉建议零障碍
八卦太极
八卦掌六十四手
杨氏太极拳88式太极拳拳谱
32式太极拳拳谱
42式太极拳拳谱及其动作口诀
24式太极拳拳谱
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程式八卦掌
八卦掌
程派八卦掌
杨氏太极拳
科学练习太极拳
气功与太极拳有何异同
喻红琴八卦掌视频教程
戈春艳八卦掌表演视频欣赏
太极拳养生与保健
中国古代气功功法——八段锦
孙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
尹派八卦掌要诀一身备八形
尹派八卦掌
太极拳与人体微循环
太极拳可以缓解关节疼
练习太极拳的六大健身功效
邱慧芳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
邱慧芳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演练
太极拳的基本功怎样练?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八卦掌简要介绍
太极拳的技击技术四要
 
武式太极拳
发布时间:2024-12-25     类型:八卦太极     浏览次数:3446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及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更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形成了简炼精要、无一浮词的经典之作——武式太极拳论。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常练武式太极拳,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祛除生理疾病”,对治疗疲劳综合症和慢性病有显著效果。 武式太极拳拳架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体态端庄、气势腾挪、开合有致、紧凑精巧,是文人化的太极拳术,尤其适合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养身、强身、修身。 

  创始人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赵堡太极拳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陈青萍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式架和赵堡架,虽然能找到很多赵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武派太极拳在拳法理论上,多尊崇清初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通过实践予以深化升华。《太极拳论》讲阴阳之道是“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为八卦。静为一气。从太极拳体用上说,“动之则分”是开,是变化,是拳势运作;“静之则合”是归纳,是气势凝聚。因此,武禹襄形容走架打手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见《太极拳解》)。同时,他还使抽象的阴阳开合具体化,便于练习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他在《十三势说略》中说:“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起承转合为科举时代士子赋诗和作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们常用的术语。武禹襄首次将它引用于太极拳走架打手之中,使走架打手有了法理依据,是对太极拳弘扬发展的一大贡献。   
   太极拳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二静无有不静”。意欲通过整体运动,达到能够整体发力之目的。基于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基础砸得磁实,才能有好的拳术质量。俗语云:“树从根脚起,水自源处流。”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

提顶
  头有提携全身之势,头顶百会穴与档部会阴穴应上下一线贯串,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则可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神态自然,脊骨拉长,伸缩自如,周身骨节得以节节贯串,圆活灵通。能提顶,头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头直目正,顶悬身拔,左右旋转,轻灵如意。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任督二脉交会之所,统领一身之气。提顶有益于气血运行,气血通泰流畅,才会有"满身轻利"之感,始能聚精会神,专心一致,做到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灵敏莫测,变化无穷。

  胸区(胸口和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有助于气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说:“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如不能涵胸,气易上涌,影响呼吸通畅,精神紧张,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习者应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简言之,拔背就是将脊骨自然竖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紧张),在于改造人体脊柱后天形成之弯曲,以求人体后天缺乏运动部位有所动作。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才能“力由脊发”。
  肩关节要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端起肩头,也不可肩关节向里过于收紧,使肩头僵滞。肩松则臂活,力才能达于梢节。与人相触,接触点要沉,肩肘关节要松,才能控制对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铁。松肩之同时,腋下要空,且忌上臂贴身。“腋半虚,臂半圆”,两臂才有弹性,既不 会被人压扁,力量又能出得去。
  肘关节常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扬高抬。肘沉则臂缩,肩才能松;肘舒则臂长,力始达于指尖;肘裹则气聚,身势趋于缜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撑,撑则劲整,多用于以肘击人。
  武式太极拳没有身备(背)五弓,只有身备五功。五功是指练习武式太极拳内传的由着熟到神明的五步(层)功法或五个阶段的练习方法。只有按这些练习方法和要求精研细悟和长时期的练功,才能达到武式太极拳的彼岸。而身背(备)五弓是其他拳种的练法,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定要辨清。 
  本应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千斤都是指的彼。意指打手时要集中内劲打击对方劲根,从而达到牵动彼全局的战略意图。
  “秤”乃棋盘也,“立”乃广义指行止坐卧,引申为行功走架及打手时要符合身法要求,由心知达到身知,就能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应敌变化示神奇。
  武式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发人时除和彼接触点接劲不动外,运化全在胸中腰间,发人全在腰腿。
  武式太极拳在内不在外。意指蓄劲时,内劲由手至膊膀脊柱返回腰间,就如人搭箭拉弓一般。“发劲如放箭”一句,是指发人时,内劲起于脚跟,注于腰间,形于手指,要有犀利感。运劲如百炼钢。总之,这句话是形容内劲蓄发的。
  人刚我柔的同时要我顺人背,这样就做到刚柔相济,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刚我柔不在外而在内,不在上而在下。

  1、意指对方来势,让你怎么还击,你就怎么还击。

  2、就是内劲要随着彼的“曲”就彼的“伸”。 
  “着”指按身法的要求练习,这里指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后,熟练地掌握武式太极拳论要求的练功身法。这个他人太要以强身为主。
  何为“懂劲”。指在走架和打手对劲,劲由内换到身知了,做到五字诀所说的“神聚”了。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刚柔相济方为懂劲。此时自然做到了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力从人借,不在外面,气由脊发,懂得了内开合。这个阶段主要以防身为主。
  由懂劲后,功练一日,技精一日,做到了“意气君来骨肉臣”,逐步由拳理、拳法悟出做人的哲理,对事物、自然界都有了科学的思维。无俗则刚,修养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人的品味得到进一步升华,这个阶段主要以修身为主。
  十二、释五字诀中的“一身之劲,练成一家” 
  指经过严格地按身法的要求,长时间地默识揣摸练习,举手就做到,目有所视,意有所指,力有所达。就是外形和精气神、意目力,做到了完整的统一,也就是周身一家脚手随了。
  不能运化者,虚实不分,分开、粘走不能相济,为“双重”。“双重”是练功中的一个过程,通过长时间逐步的正确身法的习练,去掉了不正确的,正确的上了身,“双重”就会改掉,同时这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太极”两字出自《周易》。太极拳系中华武术的一个拳种,因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及表现形式我区别于其他拳术,且又经过历代武术先哲们的精心锤炼,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故后人称之为太极拳。太极和太极拳是两种学问,学太极拳者要分清。击技是传统太极拳术的灵魂,要以武术的规律来思考它,要按太极拳的功理、功法来专心致志地修炼,否则,只能枉费工夫。
  武式太极拳中的呼吸,是“开合”的代名词,指“内劲”在体内的升降。而不是指人的肺部呼吸。太极拳系自然之道,肺部呼吸要求自然。
  十六、释“腾挪闪战”
  指经过长期的按身法的要求练功,知己和知人功夫都达到了舍己从 人、不丢
 
  随:不丢谓之随。
不顶、无过不及的阶段。
  粘:我顺人背谓之粘。 
    黏:劲断意不断谓之黏。 
  连:不顶谓之连。    
    起:即一搭手接对方皮肉之形。

  承:接定彼骨之劲,即物将掀起。 
  转:内劲由脚跟注于腰间,施于两膊,形于手指。开也,发也。 
  (2)指按照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的要求,自己守住规矩反复锤炼,明师点传,达到神不外散、神气鼓荡,周身无有缺陷,周身一家才能得机得势,舍己从人,才能达到了引进落空的功夫。
  合:内劲由原劲路回注于腰间,蓄也,拿也,拨也。  
十九、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合”  (1)武秋瀛云:“合即拨也。”  

 武式太极拳论释疑

身备五功
  沉肘松肩拔背吊裆

  吊裆系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串,提顶可携起全身,裆部首先给予配合,犹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绳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要求胯根松开,臀部自然顺溜,既不前挺,也不后突,裆部松垂,腰肌宽舒,尤如悬吊一般。如此动静做势,轻灵而不漂浮,沉稳而不重滞。全身产生一种虚实交相运用的弹性,发放时才能做到力整。能提顶吊裆,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涵胸
  后来武禹襄总结的打手《四字秘诀》(敷、盖、对、吞),李亦畲总结的《撒放秘诀》(擎、引、松、放),郝月如的《打手四要》(引、化、拿、发),都是起、承、转、合在打手技术及运作方面的具体、深入。王宗岳的学术思想源于北宋周敦颐(1017-1073)的《太极图说》,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尚未脱离周氏《太极图说》之用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体会之不同.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率先提出:“虚实须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的虚实说。李亦畲宗禹襄之学光而大之,他在《五字诀》中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要“开合有致,分清虚实”。于是虚实开合的相应变换,技法与意、气、神的融合,就成为武派太极拳的技术核心。为了形象地说明虚实变化和内劲流转的关系,李亦畲还亲手绘制了《虚实开合图》,指出“虚实即是开合”。因为走架打手的虚实多属内劲的变化,只能觉察而不易看到;开合则指外形动作,明显可见。“虚实(内)即是开合(外)”,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论言简而意赅,所创拳势外简而内涵丰富,人多不知其底蕴,而为真能穷其窍要。其走架打手以虚灵为体.因循为用。其功在动以习静,而静不挠于动,动静兼施.不偏一方。其法始于守中,凝聚一气,终于行气,归于凝神至虚,故造诣精纯,独领风骚,以故桃李满门,衍为一派。
   郝为真教拳时,综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家所著拳论的内涵衍变,结合时代需求,遂以起、承、开、合作为走架打手的指导方针。郝月如解释说:“走架每一势分四字,即起承开合是也”。又说:“开是大。非顶撞也;缩是小,非躲闪也”(见郝月如《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指明“开”要舒展,肌肉筋骨关节要放松.以利气血通畅,手眼身腰步协调合一,一动皆动,势如张弓.内气周旋,外应百变。“合”要紧凑,精神内固,双掌各护半边身躯,护中用中,步法稳健,腿法快捷,发如放箭,一吐即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舒展不离紧凑,紧凑胤育舒展,重心稳定,八面支撑。因此,走架时,要以起、承、开、合为指引。“起”要神聚,心静气敛,心不静则不专.气不敛便无含蓄,势易散乱。“承”是承上启下,要衔接自然,一气贯串。“开”要灵敏,富于变化,不抢不坠,气势饱满。“合”要圆融,手眼身心步和谐自然,每一势的起承开合既要清楚,更须连贯,意动势随,真气聚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灵活似飞鹞,步活、身活、招势活,在圆融中求启机,求变化。

   走架每势能做到起、承、开、合,才能饱满无缺,富于变化,而不留于浮滑潦草。在此基础上,进而做到眼有神,身有谱,脚有根,空松圆和,外柔内刚,不散不懈,不僵不滞,内外相合,周身一家,一动一静,皆有神情,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意气神和谐统一,掌握好心静、意专、气畅、神敛、形顺这“走架五要”,始可越练越精,步入武派太极之门。
  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人在拳理拳法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是符合孔子这一深邃哲理的。没有扎实的继承,何来发展。没有创新发展,势必僵化,谈何继承!认真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是学术流派能否健康发展,永葆新鲜朝气的关键。
拳法身法

 

上一条: 程式八卦掌     下一条:吴式太极拳
 
 
声明:本站的文章和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 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  版权所有  区域:徐州市、县武术连锁培训中心  电话:18952140507 本站图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名家介绍投稿 Copyright©  苏ICP备2025154976号 邮箱:xzwszx@126.com   武术培训联盟打造最专业的武术信息平台!
微信号:xzwszx 网站制作、技术支持:徐州信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626048997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3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