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收费标准、统一的培训管理、统一的教程模式、统一的培训质量! 追求视觉效果,请选择IE兼容模式! 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搏击格斗 武术赛事 校园武术 八卦太极 武术器械 竞技套路 传统套路 武术知识
欢迎访问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今天是   投诉建议零障碍
武术器械
十八般兵器——刀
江湖中的最爱——朴刀
软兵器——九节鞭
武术器械的介绍
枪术 的简介及练法
十八般兵器——戟
方天画戟
十八般兵器——斧
青龙偃月刀
十八般兵器——钺
十八般兵器——钩
十八般兵器——叉
十八般兵器——鞭
十八般兵器——鐗
十八班兵器——镗
十八般兵器——槊
十八般兵器——流星
苗刀
峨眉刺
十八般兵器——锤
十八般兵器——抓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拐
百兵之首——棍
中国古代名剑
剑的由来与介绍
十八般兵器大全
各种兵器介绍和图片展示
大枪的基本功抖枪
枪术及介绍
峨眉武术主要器械介绍
鞭杆—武术器械简介
各种武术器械的介绍
 
十八般兵器——刀
发布时间:2025-01-14     类型:武术器械     浏览次数:2065  

刀 (单刃冷兵器)


    十八般兵器之一,九短九长之一,九短之首(刀)。
    刀为单面长刃的短兵器。同时泛指可用于切、削、割、剁、刺的工具,与匕首合称亦为膳食器。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两汉时,刀逐渐发展为步兵的主战兵器之一,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长柄刀。铜刀存世数量不多,体形均轻薄,最厚处仅0.35厘米,其形制粗分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等数类。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历史渊源

    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格斗中,用法是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
    隋唐时采用“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演变为横刀。明朝军队,倭刀显现出了相当大的杀伤力,使中国军民深受其害。当时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民间武艺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日本刀法,戚继光是日本刀法的积极引进者。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日本刀法,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教程,在兵学名著《练兵实纪》中有记载。
    程冲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名家,他将某些“长倭刀”法与中国棍法相类比,从中悟解到不少东西,撰写了刀谱《单刀法选》等。吴殳,是明末著名的史学家、武艺家,又是一位坚守前朝志节的遗民。晚年精心研究武术,纵论古今,多有著述。吴殳以得之于渔阳老人的剑法,与日本双手刀法相融合,重加编定成单刀十八势,写成《单刀图说》一书。
    1925年,马凤图、马英图将双手刀法改编成为“破锋八刀”,作为西北军环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来表演性较多的老刀套。先在张自忠将军的教导团中加以试行,后来积极推广到全军。在长城抗战和泸沟桥抗战中,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显示了精湛的刀术。

刀的发展

    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其制作如同石刀。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周代重剑,不喜佩刀。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在北京昌平县白浮西周木椁墓中出土两把青铜刀,一把刀身长41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长24厘米,类似冰刀形。那时的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刀迟迟没有投身战场。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刀5000把;孙权则命造刀1000把;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这些刀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时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错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例如东汉中山穆王刘畅生前的佩刀,全长105厘米,刀身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两汉三国时,诸国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几近嗜好,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炼制宝刀。那时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师,据说他造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斫坚刚无变动之异”。还有蜀国的蒲元,他运用当时的先进淬火技术造刀,具有独到之处。曾受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钢刀3000把。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唐代制刀不仅注意保持汉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而且随着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制刀技艺,促使战刀的制作更趋于实用。明朝军队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刃部延长,吸收了倭刀的长处,使劈砍杀伤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缭风刀等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

刀术

    “刀术”指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何良臣《阵记》、俞大猷《单刀法选》以及戚继光《武备志》中都记载了刀的用法和使用技巧。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如猛虎一般。刀,“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远跳超距,眼快手捷”,并要求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身械协调一致。
    刀术的套路有自选刀、八卦刀、龙行刀,大刀、朴刀、单刀、双刀、梅花刀、八极刀、六合刀、春秋刀、滚手刀、苗刀等。特点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功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

主要刀法内容

(1)缠头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肩,头部正直。
(2)裹脑刀:刀尖下垂,刀背沿右肩贴背绕过左肩,头部正直。
(3)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臂与刀成一直线。抡劈刀沿身体右侧或左侧抡一立圆;后抡劈要求与转体协调一致。
(4)砍刀:刀向右下方或左下方斜劈为砍。
(5)撩刀:刀刃由下向前上为撩,力达刀刃前部。正撩前臂外旋,手心朝上,刀沿身体右侧贴身弧形撩出;反撩前臂内旋,刀沿身体左侧撩出,余同正撩。
(6)挂刀:刀尖由前向上、向后或向下、向右为挂,力达刀背前部。上挂向上、向后贴身挂出;下挂向下、向后贴身挂出;抢挂贴身立圆挂一周。
(7)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臂与刀成一直线。平扎刀刀尖高与肩平;上扎刀刀尖高与头平;下扎刀刀尖高与膝平。
(8)抹刀:刀刃朝左(右),由前向左(右)弧形抽回为抹,高度在胸腹之间,力达刀刃;旋转抹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9)斩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高度在头与肩之间,力达刀刃,臂伸直。
(10)横扫刀:刀刃朝左(右),向左(右)横砍,与踝关节同高为扫,力达刀刃。旋转扫刀要求旋转一周或一周以上。
(11)按刀:左手附于刀背或右腕,刀刃朝下,平向下按。高与腰平为平按刀;接近地面为低按刀。
(12)藏刀: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为拦腰藏刀;刀身竖直藏于左臂后为立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够侧为平藏刀。
(13)背刀:右臂上举,刀背贴靠右臂和后背右侧为背后背刀;右臂侧平举,刀背顺贴于右臂为肩背刀。
(14)架刀:刀刃朝上,由下横向上为架,刀高过头,力达刀身,手心朝里或朝外。
(15)抱刀:刀柄朝前,两手相交,刀背贴于左臂,向前平举为平抱刀;左手持刀,左臂下垂,刀尖朝上,刀背贴于左臂为立抱刀。
(16)剪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下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17)撩腕花:以腕为轴,刀在臂两侧向前上贴身立圆绕环,刃背分明。

上一条: 江湖中的最爱——朴刀     下一条:没有了!
 
 
声明:本站的文章和图片部分来自于网络,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权请告知! 古武传承体育文化网  版权所有  区域:徐州市、县武术连锁培训中心  电话:18952140507 本站图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欢迎名家介绍投稿 Copyright©  苏ICP备2025154976号 邮箱:xzwszx@126.com   武术培训联盟打造最专业的武术信息平台!
微信号:xzwszx 网站制作、技术支持:徐州信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8626048997 苏公网安备 32031102000389号